香港學生「嬌生慣養」,早已為人所詬病,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幹事鄭惠儀指出,家庭財政能力倘足夠,不妨考慮把兒女送往海外升讀大學,以增強獨立性,擴闊視野,並培育多角度思維,她說:「相對本地大學生,從外國回來的學生真的更獨立,看事物的角度更闊。」
鄭惠儀表示,不少父母對兒女照顧周到,衣食住行安排妥當,遇上大小事情,往往即時「跳出來」,替兒女作主,兒女因此倚賴父母安排,失去自主性。
她認為,海外升學,確實有助港孩成長,她引述一件真人真事,「曾經有一個學生趕功課至深夜,突然停電,但電腦沒有備份,他唯有自行面對。」對於海外留學生來說,不少事情在意料之外,他們需要自行處理,人也變得更為「硬淨」。
她又稱,不少學生離開香港後,在海外反而更能專注學業,因為他們明白父母對他們的付出,而發憤圖強,努力讀書。此外,身在海外,環境相對陌生,他們也不至於過分玩樂,不會玩得「太癲」。
她稱,學生在海外升讀大學,宜持開放態度,盡量融入當地文化,結交當地學生,不應一味與同聲同氣的港生為伍。
望子成龍,是不少父母的心願,父母甚至願意傾盡一生積蓄去造就孩子,不過鄭惠儀說:「如果要賣樓或動用全數的退休金,則須三思而行,不過倘若財政能力許可,則不妨送兒女放洋留學,以拓視野。」
英國升學 港人首選
鄭惠儀指出,英國仍然是港生海外升學的熱門選擇,主要原因是文化及學制相近,較為港人接受。此外,英鎊近年下滑,支出負擔減輕,也吸引港人選擇英國。一般來說,在英國升讀大學,每年支出介乎30萬至40萬元,其中已包括學費、住宿及飲食支出在內。
報考英國大學是經英國聯招(UCAS),申請日期由9月1日開始,除了醫科和牛津、劍橋等大學的課程外,大部分課程的截止日期為明年1月15日,而第二輪申請的截止日期為明年6月30日。
鄭惠儀稱,相對英國,澳洲及美國則沒有聯報制度,港生需要每一間大學獨立申請,需要付出額外心力。
海外升學雖好,但對於茫無頭緒的港生應該從何入手?鄭惠儀建議,學生可以先由興趣著手,先了解自己所喜所惡,以及喜歡哪類型科目,「鍾意語文還是數理?鍾意與人交流還是自行埋頭苦幹?鍾意周圍走還是坐在辦公室?」
她續稱,先想好學科,然後研究這一個學科在哪一個國家較為出名。現時港人熱門科目是數理科目及商科,因為港生數理強,選擇數理科目實屬順理成章之舉。此外,香港是國際城巿,選讀商科的學生也不少。另外,包括法律及醫科在內的專業學科也是熱門選擇。
她認為,興趣是大學選科的首要考慮因素,但也要考慮個人能力及人生方向,而不少海外學院資源豐富,空間寬敞,當地教師也傾向鼓勵學生自行探索,有助港生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