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未來趨勢論壇」中美新冷戰與AI競賽 港大學術論壇解碼中國新機遇 - 明報升學網

「2025未來趨勢論壇」
中美新冷戰與AI競賽 港大學術論壇解碼中國新機遇

世界正在劇變之中,但當局者迷,唯有撥開歷史迷霧,才能理清時代趨勢,洞見未來。4月13日,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HKU ICB)組織了一場高端學術論壇,以「政治衝突、經濟走向與治理模式:中美的未來十年」及「出海破局、消費崛起、AI競賽:中國的未來十年」為主題,邀請了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劉寧榮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政治理論講座教授貝淡寧、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博士、高風諮詢公司創始人謝祖墀博士、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林咏華、冰鑒科技創始人顧凌雲博士及上海交大AI成果轉換研究院副院長湯敬華博士等重量級嘉賓作主題演講或圓桌討論,各抒己見、激盪思想。

文:許曉光

「2025未來趨勢論壇」<br>中美新冷戰與AI競賽 港大學術論壇解碼中國新機遇
論壇講者包括來自內地和香港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及行業精英,為與會者帶來前瞻性洞見與實踐路徑。

特朗普為何發動貿易戰?

劉寧榮教授在「關稅戰:改寫歷史的中美之戰」主題演講中,首先回顧了過去幾十年全球「超級全球化」以及2020年疫情後的「半全球化」。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後,其貿易戰矛頭第一目標直指中國,世界正面臨「去全球化」風險。特朗普「瘋狂」政策背後是有邏輯可循的,他要兌現競選承諾,確保共和黨在未來12年主導美國振興。由於中國的經濟崛起,美國製造業嚴重空心化,債務和貿易赤字也到了極限,所以他要全面出擊,關稅擴展到越南、墨西哥等國,以堵住漏洞。另外,逼迫長江實業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以及對格陵蘭島施壓以控制北極航線,都是劍指中國,咄咄逼人。

「2025未來趨勢論壇」<br>中美新冷戰與AI競賽 港大學術論壇解碼中國新機遇
劉寧榮教授的演講主題為「關稅戰:改寫歷史的中美之戰」

中國如何應對貿易戰?

劉教授認為,面對這次全面爆發的貿易戰,甚至升級為完全脫鉤的新冷戰,中國如果能保持清醒頭腦,不斷推動深化改革開放,就會是最後的贏家。今天中國的最大問題是消費不足,原因在於國家迄今還沒有一套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一般老百姓不敢花錢;也還沒有建立一個統一運營的大市場,各省各自為政,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劉教授呼籲中國要成為自由貿易的旗手,實施「零補貼」、「零關稅」,外交上找更多的盟友,改變以往「戰狼外交」政策。中國的製造業,尤其是造船業等,會受到打擊,但國家可以大力推進服務業的發展。他還鼓勵企業增加海外投資,以減輕內捲。

「2025未來趨勢論壇」<br>中美新冷戰與AI競賽 港大學術論壇解碼中國新機遇
張維迎教授的演講主題為「走出經濟增長的認知誤區」

如何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張維迎教授在演講開始就直言不諱:人類的災難源於自身的無知,尤其是有文化的或位高權重者的無知。經濟發展讓每個人更值錢了,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更大,而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是人的創造力和積極性的自由發揮,是企業家用想像力創造了一個個新的市場。然而政府仍舊持守過往的產業政策,以計劃經濟的方式來操控經濟。張教授鼓勵大家做創新型企業家,而不是套利型,要有看到不存在東西的想像力,我們做得不一樣,未來就不一樣。他指出,當前要促進中國經濟,宏觀經濟政策只是二階問題,核心要解決的是體制和文化問題,創新需要一個穩定的預期,法治是保證企業家信心的關鍵,決策必須是非集中化的,要營造自由、多元、寬容的社會文化氛圍。蔡冠深博士也強調了香港普通法和法律仲裁的獨特優勢,並希望將港法、港仲裁推廣到大灣區。

「2025未來趨勢論壇」<br>中美新冷戰與AI競賽 港大學術論壇解碼中國新機遇
蔡冠深博士的演講主題為「中國企業出海戰略中的香港角色」

中國企業如何出海?

蔡博士呼籲企業要制定出海戰略,有序、有效、安全地出海,避免踩雷。他作為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願意幫助企業對接越南、中東等地投資。他強調,香港背靠內地龐大市場,同時憑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普通法法治體系及頂尖專業人才資源,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支撐。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協同,將進一步強化香港「超級連絡人」的功能,協助企業精準連結國際市場資源與規則,推動中國經濟與全球產業的深度融合。而顧凌雲博士則分析了企業在東盟及中東各城市投資可能存在的問題,在人才招聘上,他認為已經取得美英身分的印度人值得考慮。另外,黃宏生回顧了創維國際化歷程,提到當年曾收購一家德國企業,採用了去中國化策略。

「2025未來趨勢論壇」<br>中美新冷戰與AI競賽 港大學術論壇解碼中國新機遇
專題討論嘉賓(左起)﹕黃裕舜博士、林咏華、顧凌雲博士及湯敬華博士。

AI如何改變未來?

謝祖墀博士相信,新的AI科技有很多應用場景,會帶來無數創業機會並產生無數初創公司。湯敬華博士則強調,要深刻理解AI應用,根據場景選擇應用,實現技術與商業的匹配。而林咏華認為,在AI領域依然需要中美之間及全球範圍的長期合作。AI其實也是存在一個供應鏈,包括AI演算法和模型、訓練模型的資料、算力產品和AI人才。尤其在大模型時代,全球的開源合作,迭代創新,才能促進AI的快速、健康的發展。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機器人是否會衝擊就業,顧博士較樂觀,舉例指雖然AlphaGo可以打敗人類,但人們仍然在下圍棋,哪怕AI完全取代人類,那也將只是人類幸福的一個新的起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