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及教育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於日前(12月10日)在香港會展的學與教博覽2021舉行AI高峰會,題目為「創造人工智能未來」,吸引超過200名教育工作者及業內人士參與。高峰會其中一場主題討論環節為「AI時代引領教育」,主辦單位邀請多位推動本地AI教育的中小學副校長及老師分享意見。
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先導學校教師、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兼英華書院資訊科技統籌的黃健威老師表示:「如果我們不教學生AI,是有愧於教育工作。」他認為AI教育應分為最少五個階段,分別是「用AI」、「知AI」、「明AI」、「夾AI」及「創AI」。本地小學最早可在小三開設資訊科技課,故已適合開始教育。學生由使用AI產品開始,知悉AI的存在;到了初中,學校可教AI演算法,令學生「明白AI」;在大學應將目標設在「夾AI」,鼓勵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AI比賽,學習編寫API,以AI來配合自己所需,最後達至「創造新的AI」,甚至創出超越AI的科技。
全校參與 推動AI教育
不少人以為教授AI只是電腦科的事宜,與其他科目的內容及教師並不相關。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主席兼香港真光書院副校長朱嘉添認為,推動AI教育需要全校參與,首先要讓所有教師認識AI的重要。他說:「不可能要求中文科教師懂得寫程式,但他們要知道AI對教學有何幫助,可以如何使用AI,這才是最重要。教師的專業是教學,這一點是AI無法取代的,但AI可以節省教師時間,令他們投放更多資源在學生上。」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助理校長羅金源指,處理學習差異令不少教師頭痛,但AI能做到按學生能力分派適合的教材,所收回的資料亦可供教師作參考,從中分析學生學習的難點,對症下藥,針對問題去改善。在具體學科應用上,他以校內個案作例,音樂科教師透過編程,製作平板電腦琴,代替實體鋼琴,讓學生學習彈奏鋼琴的技巧,減省購買實體鋼琴的開支;體育科教師利用編程製作小遊戲,教授足球概念。他相信AI亦可作類似跨學科結合。
STEM滲入AI教育元素
各界近年積極在中小學推動STEM,三位專家都大讚現時香港STEM教育百花齊放,相信在推動AI教育方面亦可從中取經。黃健威建議在STEM課程引入AI教育,不能將AI及STEM割裂為獨立科目,否則校方在課時安排上很難作出配合。他又指,STEM教育的成功在於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坊間亦成立不少AI相關公司協助在校園推動STEM,故家長亦相當支持,相信學習STEM會有前景。他相信AI教育的推動上可借鏡STEM的經驗。
道德與價值觀培養不可少
以前說「有圖有真相」,到後來發展至「有片有真相」。計劃於展覽攤位展出不少團隊借出的AI展品,其中一項「奧巴馬報導員(深偽)」模擬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演講的片段。深偽技術令AI技術發展到「有片都無真相」的新階段,引爆AI的道德爭議。羅金源以女兒為例:「她自小已和Siri談天,以為自己一直跟真人對話,後來才發現它不過是AI程式。」他認為,香港學生很容易接觸到AI,教育界在推動AI教育的同時,應盡早讓學生明白AI的應用引來的風險及道德爭議。
朱嘉添認為:「科技走得太快,道德與價值觀的培養卻並非一朝一夕。學生可能只需一至兩個星期已懂得編程技巧,但道德和價值觀的建立並非兩星期就能成事,必須是細水長流。」他極力推薦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編寫的《香港人工智能教育初中課程——教學資源套》,特別是倫理道德的一章,有助學生了解和思考與AI應用相關的道德議題。
黃健威認為,AI的道德教育應由案例研討入手,給予學生多角度思考。他以著名電動車道德議題為例:「如果你乘坐的電動車煞掣系統失靈,將會撞向途人,應如何設定電腦程式作出決定?」他指出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答案,其背後有不同考量。答案並非最重要,重要的是刺激他們日後行事必先有道德批判及倫理考量。
羅金源形容AI的出現,令一些重複辛苦的工作逐漸被淘汰,與此同時卻衍生了不少著重創意思維的工作。他認為十年後AI可能只是日常事物,現時中小學生最重要的是培養思維、態度及共同能力,如解難協作,而不是追趕科技。朱嘉添補充:「將來並非所有學生畢業後都從事編程工作,但相信會更多使用AI協助日常工作,騰出更多時間及空間,故重要的是從小培育的創意思維。」
除了舉辦高峰會,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亦於學與教博覽2021展出多項研究及教學成果,包括由計劃開發的AI智能車CUHK-JC iCar、部分人工智能教育及探索實驗室內的AI展品,以及《香港人工智能教育初中課程——教學資源套》。高峰會期間,同時舉行「中學智能創意比賽2021」的頒獎典禮。
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
查詢:3943 0479
網址:www.cuhkjc-aiforfuture.hk
電郵:airforfuture@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