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稱「教資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下稱「研資局」)於2019年推出「研資局博士後獎學金計劃」(PDFS),鼓勵來自世界各地及本地的博士畢業生在教資會資助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計劃自推出以來吸引了不少年輕且具潛質的博士畢業生,我們訪問了當中四名獎學金得主,他們各有研究專長和興趣,矢志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發展。PDFS最近(2025/26年度)更名為「研資局新晉學者計劃」(JRFS),並延展支援至於計劃期內晉升為助理教授或研究助理教授者,繼續為具潛質的研究人員在學術研究事業早期提供支援,致力培育及擴大香港研究人才庫,積極推動研發及培養研究文化。
發掘衰老基因 尋找長青奧秘
生於港、學於港的鄭澤廣博士於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目前正研究衰老和心血管疾病的相關作用,期望通過研究發掘新的血管衰老基因指標。他指出,隨著年齡不斷增長,腸道益菌的種類和數量會產生改變,於是透過腸道族群移植技術,來測試腸道菌群對身體系統衰老速度的影響。
鄭博士早在攻讀博士期間已確立研究方向,其後成功獲得研資局PDFS資助,令他選擇繼續留港發展。他認為,香港是一個適合投身研究的地方,「本地研究空間及自由度很大,近年政府也不斷加強給予學者進行研究工作的支援。此外,教資會資助大學具備豐富的資源及實驗設備,適宜進行大規模研究。」
計劃有利推動研究進展
鄭博士認為研資局計劃提供博士後津貼,支援充足,有助推動下一步的研究發展。最近他發表一篇學術文章,闡述在年長的老鼠身上移植年輕老鼠的腸道族群後,年長老鼠的心血管功能、血管舒張功能等身體機制和表徵上均有明顯改善。文章發表後得到眾多關注,令鄭博士更有信心日後可完成更大型的研究項目。
除了專注於研究,鄭博士閒時亦會在網上分享研究經驗,與不同國家地區的研究人員建立聯繫,促進學術交流。鄭博士期望將來可發表更多研究文章,同時亦會留意本地市場機遇,尋求與初創公司合作的機會。
鄭博士亦鼓勵內地研究人員來港發展,「香港學術排名高,每年均有不少學者造訪,互相交流專業意見。同時,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可發揮自身優勢,成為學術交流的橋樑,為高端人才提供更多機會發展研究項目。」
研發納米探針 革新醫療科技
來自內地的石晶昱博士先後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完成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於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任職研究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項目是運用新型納米材料製成多功能納米探針,並應用於生物檢測和疾病診療方面。石博士指出,現有的分子生物診斷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流程複雜、反應時間長等。她目前專注於開發基於多功能納米探針的新型平台,旨在實現複雜樣品中或體內生物標記物的快速、高靈敏度檢測。這項研究有望顯著提高包括癌症在內的疾病檢測準確性,並為綜合治療方案的實現鋪平道路。
肯定研究成果 增強科研信心
石博士表示,研資局PDFS是一個廣受認可的評選計劃。她非常高興成為得獎者,並認為這是對其研究成果的一種肯定,讓她更有信心踏上科研道路。此外,石博士早前亦曾獲得教資會/研資局的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HKPFS)的資助,在理大修畢博士課程。她表示兩項計劃均為年輕研究人員帶來不少機會,計劃提供的資助有助減輕經濟壓力,讓他們更專心進行科研。
石博士表示,目前正與內地醫院合作,利用多功能納米探針進行臨床樣品檢測。她認為其研究項目十分具潛力,日後將會繼續致力研發更新型、全面的納米探針,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同時,她亦積極參與及組織學術會議,與不同地方學者、各領域專家深度交流,建立夥伴關係,推動研究項目發展。
近年香港科研氣氛更趨濃厚,石博士認為,「香港與國際交流密切,並在國際學術界上具有一定影響力。此外,政府不斷推出相關政策支援初創,促進轉化研究成果,現今整體環境十分有利創新及科技產業的發展。」她鼓勵有志投身科研工作的年輕人把握機遇,勇於嘗試,實現科研目標。
剖析學生心理 促進自主學習
來自菲律賓的Norman Mendoza博士於2022年在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完成哲學博士學位後,選擇留港發展。在2022至2024年間,他獲得研資局PDFS的資助,讓他深入研究社會心理機制對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影響,和評估這些行為對適應性學習產生的成效。Mendoza博士指出:「過去幾年的疫情逼使學生在家自學,我的研究目的是通過教育評估與心理教育的介入,來協助學生在混合教學模式下更有效地學習。」Mendoza博士今年開始更在教大課程與教學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專注教育心理學與評估的研究。
Mendoza博士表示:「香港是一個重視人才和充滿機遇的地方,只要是優質的研究計劃,就有機會獲得相應的資源和支援。」研資局PDFS的遴選過程競爭激烈,他很珍惜這個研究機會,讓他實踐夢想。他也十分欣賞這個獎學金計劃甚具彈性和自由度,「我的研究計劃為期3年,我們可以根據社會和全球局勢的變化調整研究方向,這樣我就可以更靈活地安排研究項目和進程。」
香港——全球學術交流中心
Mendoza博士選擇留港發展,除了因為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毗鄰各東南亞國家;更重要的是香港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是全球學術交流的樞紐,這種文化共融的學術環境大大擴闊他的國際視野和思維。他強調:「在香港,我很容易就可以與世界各地的學者進行交流,教大和學系亦為我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推動我在學術研究的領域上不斷進步。」計劃獎學金亦讓他可以專注學術研究,發表更多高質素的學術論文。
在港學習和生活了5年,Mendoza博士早就視香港為第二個家。展望未來,他希望繼續在香港進行研究工作,為亞太區的學術領域帶來創新和突破。
「換跑道」投身研究 探索更多可能性
范澄兒博士一直醉心古典音樂,專長是演奏巴洛克大提琴和現代大提琴,並曾在美國波士頓多個著名古樂團工作,常赴哈佛、耶魯等學府演出。然而,一場世紀疫情令其演藝事業被逼暫停,范博士回到香港重新思考日後路向。她透過計劃得到於母校——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音樂學院任職博士後研究員的機會,在事業上找到新突破。「從前我只專注於演出,並沒想過從事研究。計劃讓我明白到自己在音樂領域上原來還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更多的可能性,可以作出更大的貢獻。」
范博士的研究項目有兩大焦點,第一是嘗試解構不同母語如何影響人對聲音、語感和語音特徵的敏感度,從而影響弦樂演奏的效果。這項研究源於她在樂團工作時發現,不同國籍和母語的演奏者即使拉奏相同曲譜,演繹效果和呈現的音樂感覺總是存在微妙的差異。她希望循研究找出箇中底蘊,為改進演奏技巧留下註腳。至於第二個研究焦點,在於范博士致力聯繫世界各地知名的巴洛克弦樂演奏家,了解他們專用琴弓的設計特性,盼能集各家之大成,研發適合各家使用,同時能提升演奏效果的琴弓,鼓勵更多人接觸和學習巴洛克大提琴。
香港擁優良研究環境 具充足支援配套
范博士透露,目前已分析了包括粵語、英語和日語等五種語言,並有意進一步跟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合作,開展跨學科研究;至於琴弓方面,她亦得到不同生產商和開發者的正面回應,期望於明年研發出成品。「研資局PDFS提供充裕的資助,讓我專注研究和跟各地演奏家交流。」她又讚揚,香港擁有優良的研究土壤,匯聚國際頂尖學者。「以浸大音樂學院為例,我們匯集了世界各地和不同研究專長的精英,在日常交流過程中彼此互相啟發;透過他們的人脈聯繫海外專家,我們也能促成更多的合作。」
范博士十分鼓勵博士畢業生透過研資局PDFS(現為JRFS),晉身研究的道路。她強調,「從事研究並不只限於鑽研學術,因為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發掘到意想不到的方向,開拓新空間,為事業發展帶來新契機。」
==============================
研資局新晉學者計劃(JRFS)
計劃每年頒發60個獲獎名額,每名獲獎者將於教資會資助大學受聘為全職博士後研究員,為期24個月,並可因應需要申請延長計劃期(上限為12個月)。現時每年津貼額約港幣42萬元(包括其基本薪金的資助和會議及研究活動交通津貼)。獲獎者若在計劃期內於教資會資助大學晉升為助理教授或研究助理教授,則會獲得每年約港幣14萬元的研究資助金,用以支援其研究工作(例如出席學術會議、出版論文、申請專利、實地考察等),直至24個月的計劃期為止。計劃涵蓋所有學科,科學、醫學、工程及科技、人文學、社會科學及商科博士畢業生均可獲大學提名。
網址:https://www.ugc.edu.hk/eng/rgc/funding_opport/jrfs/
查詢:JRFS@ugc.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