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交融 跨學科研究回應全球議題 - 明報升學網

理性與感性交融 跨學科研究回應全球議題

跨學科成為近年學習的大趨勢,人文及社會學科不僅是人文學科、翻譯及語言、社會科學的領域,而是注入更多科學及科技元素,如數據科學,培育學生有更全面和多角度的思維,以至提升研究能力。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城大人院,英文簡稱CLASS)去年創辦CLASS Advanced Methods School(下稱CAMS),學院今年再度為年輕學者舉辦研究方法課程,並雲集全球多位涉獵不同領域的著名學者演講。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6月舉行的專題講座,邀請了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藝術史教授David Freedberg發表以「Empathy and Access in a Digital World」為題的演講,深入淺出解讀多幅藝術作品,如何跨越地域及語言界限,牽動全人類的情感。是次講座讓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和學生進行跨學科互動,促進學術研究交流。

理性與感性交融 跨學科研究回應全球議題
即使沒有西方藝術史背景,憑着觀察畫中人的神情及肢體動作,也能理解其情緒,牽動觀看者的情感。

培育跨學科思維 擴闊多元視野

城大協理副校長(研究)鄭淑嫻教授為專題演講擔任開幕嘉賓,為與會者介紹城大人院近年創立的四大研究範疇:One Health、Digital Society、Smart City及Brain,鼓勵學生及學者分享跨學科研究項目。院長Professor Richard M Walker接續致歡迎辭,提到「CAMS的成立旨在協助研究人員掌握嶄新研究方法的同時,推動各學系之間的跨學科研究合作,促成全球學者交流」。計劃涵蓋不同類型的活動,包括由本地及海外學者參與的主題演講、為期兩至四星期的研究設計與方法論工作坊,以及由著名期刊編輯分享研究學科趨勢及論文刊登建議的研討會等。隨後,副院長(教學人員與研究)兼媒體與傳播系講座教授黃懿慧向各位介紹主講嘉賓David Freedberg教授的學術生涯及成就,尤其在研究人類對於藝術作品的心理反應方面有重要貢獻。

理性與感性交融 跨學科研究回應全球議題

藝術觸動情感 連繫神經科學

Freedberg教授專門研究藝術如何為人們帶來的情緒反應,即使欠缺藝術背景,仍能透過作品的細膩描繪和筆觸作出解讀。是次演講他以神經科學講解同理心為基礎理論,深入淺出解讀西方歷史上多幅藝術作品,當中的肢體動態及面部表情如何連繫神經科學。

他認為出色的作品具有兩種效果:有帶動性和容易與人連繫;讓人產生感覺和影響性。他稱人們欣賞作品往往是即時感覺:「作品會否令我們停下來反思它傳遞的訊息和意義,這就是神經科學。」神經科學是涉及生理學、解剖學、物理學等學科,以至對行為、感知、意識、藝術家和觀眾的文化背景的理解的研究。

理性與感性交融 跨學科研究回應全球議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David Freedberg是專門研究17世紀歐洲藝術的學者,近年潛心研究藝術、歷史與認知神經科學的關聯。

他以西方不同藝術作品舉例說明:「作品中的人物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如單手掩臉、垂下的頭、眼神,另一隻手則掩著胸口,這是肢體語言都令人產生心理反應,與畫中人連結,感受其哀傷悲憫的感覺。又例如飛舞中的天使,無論雙手合十或展開飛翔,輕鬆的表情都讓人感受他們的歡欣氛圍。另一幅以聖經《迦拿的婚禮》為背景的作品,畫中是一場盛宴,畫家描繪席上多達數十人的動作和表情:品嘗美食、喝著葡萄酒、演奏大提琴和小提琴、談天說地,仔細一看,竟然有一位女士用牙簽挑牙,這種別具創意、令人發笑的構思,人工智能無法做到。」Freedberg教授亦分享過往一個實驗,即使現今科技日新月異,數碼打印及複印技術出神入化,但人類看到真實畫作的動作誘發反應 (motor evoked potential)仍比看到其複製品如相片或三維掃描作品略高,所以認為人類的藝術創作將不會被AI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相反,AI「太聰明」或許能完全模仿藝術品,卻不能複製人類會犯錯或幽默的特色。

他的研究亦引申至近年的「鏡像治療」,可用於作為中風或殘障人士的認知治療或訓練,Freedberg教授解釋:「如患者其中一隻手或腳受傷或殘障,透過鏡子反射健全的手或腳,可『欺騙』大腦產生幻覺,與大腦溝通,進行治療。」這種新治療對患者來說有一定的效用。他認為藝術可跨越文化、語言及地域界限,任何人也可從中被觸動,達致不同心理反應,擴闊認知神經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

歡迎掃描二維碼重溫講座內容:

理性與感性交融 跨學科研究回應全球議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