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煙包裝上刺眼的警告字眼,到手機熒幕閃現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廣告,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些鋪天蓋地的健康宣傳話語,真的能穿透人心防線,轉化為實際行動嗎?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英文系助理教授賈勉正努力破解這道難題。作為一位深耕應用語言學的專家,賈教授研究如何運用創新的語言策略,改變大眾對健康風險的認知,尤其專注於提升香港男性接種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意願。

解鎖語言的行為密碼
賈勉教授的學術軌跡始於對語言影響行為的好奇心。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參與大型公共衞生傳播中心的研究,發現語言學並非枯燥的語法分析,而是能深刻影響人類行為的強大媒介,當涉及疫苗接種這類需要突破心理防線的議題時,精妙的語言策略往往能發揮關鍵作用。這些經歷促使他投身公共衞生傳播研究,探索如何透過語言改變大眾對健康風險的態度。
破除HPV疫苗的性別迷思
「HPV疫苗?那是女生的專利吧!」這種常見的誤解,正是賈教授希望打破的迷思。HPV是全球常見的性傳播病毒,無論男女皆有感染風險,亦可能誘發子宮頸癌、肛門癌和口咽癌等多種癌症。儘管疫苗效用早已獲得科學驗證,過去宣傳卻長期側重女性健康,致使不少男性誤以為事不關己,成為疫苗推廣的一大障礙。
隨着全球公共衞生界倡議「性別中立」的疫苗政策,賈教授試圖運用語言這把「手術刀」,精準切除這層認知的迷思繭房,推動疫苗普及化。「語言不僅是資訊傳遞的工具,更是影響認知與行為的重要媒介。」
雙語文化的挑戰與機遇
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國際都市,香港居民普遍具備中英文雙語能力,文化上既展現東方集體主義的特質,也受西方個人主義影響。然而,過去大多數國際HPV疫苗信息研究多聚焦北美英語母語者,對香港男性的語言接收特性缺乏深入探討。賈教授解釋:「在美國,人們傾向關注個人健康風險;華人文化則更重視家庭和伴侶的福祉。如果直接移植西方傳播策略,恐怕會水土不服。」他的研究發現,語言選擇會觸發不同的心理機制:「英語信息通常與科學性和現代性聯繫,廣東話則更貼近本地文化,容易引起情感共鳴。」
語言策略如何改變行為?
目前,賈教授正帶領一項由香港研究資助局項目資助、為期兩年的研究計劃,以香港成年雙語男性為研究對象,系統性分析語言策略如何影響他們接種HPV疫苗的意願。他的研究採用「延伸平行過程模型」(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 EPPM),簡單而言,當人們接收到健康風險資訊時,會先評估該威脅的嚴重性與自身的相關性。若威脅感不足,信息便難以引起注意;即使受眾認為信息值得關注,若缺乏可行的解決方案(如疫苗的有效性或接種的便利性),恐懼情緒也可能使人選擇逃避。
「有效的健康信息需要在提升威脅認知的同時,推動受眾採取行動。」基於這一原則,賈教授及其團隊設計了一系列語言策略,測試不同信息對香港雙語男性接種意願的影響,包括疫苗命名、主語選擇及文化取向的設計等。例如,將「HPV疫苗」代替「子宮頸癌疫苗」,可減少男性的疏離感;使用句式「HPV會感染你」較「你可能感染HPV」更具威脅提示;若信息強調「保護自己及伴侶」,則更符合香港人重視家庭的文化特質,進一步提升說服力。
語言與文化的微妙聯動
「不少香港人雖操流利雙語,卻可能因語言選擇啟動不同文化聯想。」賈教授觀察到,英文信息偏重個人主義價值,中文則潛藏集體意識。值得一提的是,書面廣東話近年廣泛應用於公共衞生宣傳中,特別對年輕男性族群展現高度吸引力,研究團隊亦正積極探索其潛在影響。
此外,翻譯的準確性及文化脈絡的掌握同樣重要。雙語健康信息在翻譯過程中常出現語義或語氣上的細微偏差,可能影響受眾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賈教授特別強調,除了內容設計,更需精心優化雙語的呈現方式,提升整體說服力。
語言學與公共衞生的跨界合作
雙語者如何解讀健康信息仍是學界較少涉及的領域,賈教授希望藉此研究補上這塊拼圖。展望未來,他期望透過語言學、公共衞生及社會心理學的跨界合作,提供簡單易用、貼地而觸動人心的語言策略,讓前線醫護與推廣人員靈活運用,進一步提升傳遞效果。語言的力量,將在公共健康議題上扮演愈加關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