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都會大學重新命名顯優勢 承先啟後創高峰 - 明報升學網

香港都會大學
重新命名顯優勢 承先啟後創高峰

大學成員慶祝立法會通過重新命名
大學成員慶祝立法會通過重新命名

新的名字,新的開始。創校32年的香港公開大學(下稱公大)由今天(9月1日)起,易名為「香港都會大學」(下稱都大),標誌該校發展邁向新里程。新校名不但能夠彰顯該校獨特的定位與優勢,同時有助加深公眾對大學的認識和了解。

公大創校於1989年,前身為「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是本地開辦開放及遙距教育的先鋒。校方透過開放及靈活的教學模式,為有志進修人士提供優質高等教育。為配合政府政策及社會發展,照顧各個社群的進修需要,該校自2001年起,在遙距教育的優良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全日制面授課程,為高中畢業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升學選擇。經過多年努力,時至今天,公大已發展為一所同時開辦面授課程和遙距教育的綜合型大學,提供學士、碩士以至博士學位課程。

黃奕鑑主席(右)和林群聲校長期望,藉重新命名讓公眾進一步認識都大的定位與優勢。
黃奕鑑主席(右)和林群聲校長期望,藉重新命名讓公眾進一步認識都大的定位與優勢。

黃奕鑑主席(右)和林群聲校長期望,藉重新命名讓公眾進一步認識都大的定位與優勢。香港都會大學校董會主席黃奕鑑見證着大學的蛻變與成長,他形容大學近年在全日制面授課程方面發展迅速,學生人數已超越遙距課程,「公開大學」的名字並不足以全面反映大學最新的發展。他又指,「作為本港開放及遙距教育的先行者,公大的形象深入民心,以致部分僱主存在誤解,以為大學只提供遙距課程。」如繼續沿用舊有校名,不但對全日制課程學生日後發展造成不便,更影響公眾對大學的印象,確實有改名的需要。

香港都會大學<br/>重新命名顯優勢 承先啟後創高峰

校名校徽意義深遠

為此,校方在兩年前藉大學成立三十周年紀念的契機,展開諮詢工作,廣泛收集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及其他不同持份者對更改校名的意見,並公開徵集新校名的提名。黃主席憶述:「我們收到逾千個提名,部分提名相當有趣,經過嚴格的遴選程序,最後通過採用『香港都會大學』作為新校名。」他解釋,以都會為名,意指大學立足於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面向世界;「會」亦有匯聚的意思,代表大學薈萃人才,為推動香港,以至內地發展作貢獻。「香港都會大學今後將繼續發揮自資院校靈活自主的優勢,不斷創新,與香港社會連結,並配合大灣區的發展。」

香港都會大學<br/>重新命名顯優勢 承先啟後創高峰

配合改名,校方亦委託本地著名設計師陳幼堅為大學設計新校徽。新校徽以香港都會大學英文縮寫(HKMU)其中兩個英文字母「M」和「U」組成,設計簡約美觀。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形容,新校徽充分展現大學的獨特精神與特質,「M代表『我』,即學生,而U代表『你』,泛指圍繞學生的一切,包括朋輩、老師、社群、社會等。香港都會大學就是一個把『我』和『你』連接起來的平台。學生、大學與社會融為一體,環環緊扣,相互關連。」這種以英文字母為主調的校徽設計,是本地高等院校中較為罕見的,由此反映都大敢於創新的精神。至於顏色方面,新校徽採用了青綠色及藍色,既有傳承意味,亦有跨越舊有的界限,突破常規,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之意。

都大學生近年在公開比賽表現突出
都大學生近年在公開比賽表現突出

提升教學質素為首務

今年四月起出任校長一職的林教授擁有豐富大學行政管理經驗,未來四年將帶領香港都會大學邁向新紀元。他表示,大學未來發展重點之一,是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及創新精神。透過大學教育,加強他們的就業,甚至創業能力,期望他們畢業後開拓理想的事業,並成為良好公民,貢獻社會。為提升教育質素,校方特別成立教與學發展處,專責統籌和協調的工作,協助各個學院優化課程和加強教學人員的培訓,積極推動在教學上應用創新科技,促進學習效能。另外,大學會緊貼社會的發展,針對優勢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迅速應對,開辦更多元化的課程。校方在發展全日制面授課程的同時,將繼續營辦遙距教育,成立「公開進修學院」,將遙距課程納入統籌處理,貫徹雙軌並行的方針。

黃主席補充說,校方今後亦將加強通識教育,鼓勵學生涉獵不同範疇的知識,擴闊個人知識層面之餘,發展不同的興趣和嗜好,豐富人生。課堂以外,舉辦更多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學生參加,促進他們其他方面的發展,同時營造更多姿多采的校園生活。

校方積極舉辦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
校方積極舉辦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

留住人才 構建優秀教學團隊

林校長形容,都大擁有優秀的專業教學團隊,不但熱心教學,在教研兩方面均有出色表現。然而,作為自資大學,該校或未能於短期內提供類似政府資助大學的終身教席制度,怎樣留住優秀教學人員將會是他今後其中一項要面對的挑戰。另外,他將會跟各學院院長協調和溝通,共同訂立發展指標,給予教學人員更清晰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攜手推動大學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學生透過海外交流,擴闊視野。
學生透過海外交流,擴闊視野。

==================================

聚焦優勢研究領域 集中資源追求卓越

作為綜合型大學,都大在致力培養人才的同時,亦積極推動研究。根據校方資料,截至去年10月,該校共有81個研究項目納入研究資助局(RGC)資助計劃,累計資助金額逾億元。近年,大學每年獲研究資助局撥款資助金額屢創新高,足證該校的研究實力。

研究範圍廣 成果豐碩

都大目前設有六個由研究資助局資助成立的研究所及中心,專注不同範疇的研究,其中包括:國際商業與管治、創新科技與持續發展、開放及創新教育、公共與社會政策、雙語教學,以及數碼文化與人文學科,另設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弘揚中華文化。林校長表示,該校未來會聚焦於具有優勢的研究領域,每個學院將從中選出一至兩個具發展前景的研究項目,集中資源進行研究。研究成果除了用作支援教學,還可通過技術轉移,貢獻社會。另外,大學成立了「研究影響基金」,重點支援具優勢的研究項目。

都大除了推動研究,亦致力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學生如有意創業,成立公司,大學備有創業支援計劃和措施,幫助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香港都會大學<br/>重新命名顯優勢 承先啟後創高峰
都大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取得卓越成果

==================================

進軍大灣區 推動區內高等教育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點發展策略,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範疇,香港擁有一流高等學院,其豐富的辦學和教育經驗,可為推動區內高等教育發展作貢獻。公大於2020年4月與肇慶市人民政府及肇慶學院簽署協議,三方共同籌辦香港公開大學(肇慶),作為推動區內高等教育發展的基地,有關計劃正待國家教育部審批。配合大學易名,公大(肇慶)亦會取名為香港都會大學(肇慶)。

引進成功經驗

計劃中,都大(肇慶)是一所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應用型大學,其辦學方針將貫徹香港都會大學的理念,並同時引入都大優質教育資源和教學質量保證體系。黃主席表示,都大在肇慶開辦新校,可以將本地大學的辦學經驗、國際化元素和完善管理制度帶入大灣區,跟區內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分享,促進彼此的交流和聯繫。

校企合作 與市場接軌

除了培養人才,都大(肇慶)亦會積極聯繫區內企業,開展合作。林校長指,大學可藉此吸納更多資源支援研究,同時收集市場資訊,了解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面可將研究成果介紹給不同企業,通過技術轉移,推動科研商品化。林校長相信,都大(肇慶)的成立,並不會構成區內大學之間的競爭,反而有利促成更多合作,發揮優勢互補的作用,有助推動區內高等教育發展。預期都大(肇慶)會於2023年或2024年進行首階段招生,該校將先開辦本科專業課程,涵蓋不同範疇,校方並鼓勵都大學生到國內交流學習,透過在內地校園上課,進一步了解大灣區內的發展機遇。

校方與肇慶市人民政府及肇慶學院簽署協議
校方與肇慶市人民政府及肇慶學院簽署協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