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題,沒有幾多香港人不用面對,藝術家也不例外。創作,需要空間;存放,需要空間;展覽,也需要空間。在石硤尾就有一個珍貴的藝術空間: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說是藝術中心,JCCAC也是一個集合不同類型本土藝術家的文化鳥巢,15年來孕育無數雛鳥,張開漂亮翅膀飛奔藝海。本月舉行的展覽《翔之詩》展出八位駐場藝術家的作品,見證在嚴苛的土地問題中,JCCAC和藝術家們如何戰勝逆境,飛得更遠。
建築前身為石硤尾工廠大廈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不經不覺已來到15年,進駐過的藝術家不勝枚舉,《翔之詩》正是透過八位駐場藝術家的作品,總結JCCAC多年來為香港藝術界帶來的貢獻,並期望孕育出更多獨當一面的藝術家,在藝壇拍翼翱翔。
參與展覽的其中三位藝術家丘國強、許開嬌和林嘉儀,與其說是JCCAC的師兄妹,更像是「村民」或「隔籬鄰舍」,以繪畫為主的小師妹林嘉儀展出作品《天空何時變了色》,用鉛筆繪畫出從車廂外望的模糊香港景色,思考香港人在急速生活節奏中的環境印象。林嘉儀感激JCCAC在她進駐的兩年間提供了很多個人發展的機會,畢竟缺乏知名度的年輕藝術家要租場地辦展覽絕非易事,當然還有遠低於市價租予藝術家的單位,「疫情期間我教畫班的收入少了,這裏的(低)租金真的幫了我很多。」林嘉儀說。
許開嬌很同意在香港做藝術創作成本高昂,JCCAC提供了低廉租金和工作空間之餘,不同的工作機會也彌足珍貴,「外間的機構未必知道怎樣找我們合作,我有多項工作都是他們替我接洽。」許開嬌在碩士修讀實驗藝術,擅長在不同物料上進行創作,她以旺角金魚街著名的盛載金魚透明膠袋為靈感和媒界,將膠袋寄到蘇州讓當地繡娘在膠袋表面繡上傳統金魚圖案,作品名為《Embroidery on Plastic bags – Hong Kong Goldfish Street 3》,將傳統中國工藝與香港集體回憶結合,與JCCAC將工廈活化成藝術村有異曲同工之妙。
教育市民用心感受
《日出過後會再見面》是丘國強的展出作品,看似陌生的女性畫像和雕像原來是香港人另一集體回憶:藍妹啤酒。作品靈感來自商標上代表「卓越」的古希臘女神阿瑞忒(Arete),丘國強用畫作、雕塑擺設和影片三個不同媒體,表達「卓越」背後的存在意義。丘國強由學生時代2011年起已進駐JCCAC,很慶幸中心近年進駐了很多活躍的藝術家,他慨嘆雖然市面對公共空間的藝術品需求日增,但普遍市民仍只為了「打卡」,「他們未必會用心感受那些作品,要教育大眾理解當代藝術仍任重道遠。」丘國強說。
疫情邁向終點,三位在藝術路上將迎來新挑戰,期待着更多展覽、活動能順利舉行,對於JCCAC的未來,他們都各有寄望,如何吸引收藏家、策展人到訪,中心應走多元化發展還是專一藝術之路,持份者自然各有想法,而大前題只得一個,正如JCCAC董事局主席龐建貽說:「提供廣泛參與文化藝術的機會,創造有利文化藝術多元及均衡發展的環境,讓駐紮於JCCAC的藝術家們能夠發光發亮,參與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文化大都會。」
====================
《翔之詩》藝術展
日期:2月18日至2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地點: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及L1藝廊
查詢電話:Ms. Cherry Kwan 2319 2512 ( cherry_kwan@hkbu.edu.hk )
網址:https://www.jccac.org.hk/?a=doc&id=8857
FB:https://www.facebook.com/jccacpage
IG:https://www.instagram.com/jccac_artsvillage/
====================
參展藝術家
‧陳惠立
‧許開嬌
‧林嘉儀
‧馬穎汶
‧沈君怡
‧謝曬皮
‧丘國強
‧丘藝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