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發展的浪潮中,舊區重建與文化保育的平衡一直備受關注。在推動現代化巨輪的同時,如何兼顧居民需求、文化延續和環境可持續性,是城市規劃者和政策制定者面對的重大課題。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何榮宗教授,以創新的「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SIA),不僅守護舊區的歷史與記憶,更為市區更新計劃注入「以人為本」視角和前瞻性的新思路。
從九龍城出發 SIA引領城市轉型
九龍城,這個充滿獨特魅力的社區,隨處可見高低交錯的舊唐樓與簇新「牙籤樓」,老字號食肆飄來美食香氣,街巷洋溢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濃厚的人情味。然而,該區同時擁有全港最多樓齡逾五十年的建築物,面對基建老化、交通擠塞和樓宇安全等問題,市區更新勢在必行。
2012年,何教授應政府規劃署轄下的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District Urban Renewal Forum, DURF)邀請,主導全港唯一融入SIA的市區更新研究項目。有別於傳統側重經濟和環境效益的做法,SIA聚焦於居民權益和社區文化等層面。「居民的生活質素和社區的文化脈絡,絕不能被忽視。」何教授強調。
為此,他的團隊廣泛收集社區數據,透過逾千份問卷調查,與包括區議員、社工等多位地區持份者進行訪談,並舉辦多場小組討論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不同社群的實際需要。研究發現,長者、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及天台住戶屬於最受影響的群體。何教授指出:「例如天台住戶的居所常有僭建問題,少數族裔則面臨語言隔閡,如何保障他們的權益並提供合適的支援,是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三大建議,並已逐步實施:首先,市建局於2017年成立社區資訊中心,提供樓宇復修、搬遷指引及政策資訊等服務,至今已惠及逾8600名居民;其次,是推出多語種「智能錦囊」及傳譯服務,幫助更多族群打破語言障礙,了解自身權益;最後是加強社區支援網絡,確保居民獲得全面幫助。
主題步行徑:串連歷史與未來的文化脈絡
除了改善居民生活,何教授亦關注文化保育,他表示:「九龍城有多處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從九龍寨城公園到侯王古廟,每一處都蘊含獨特故事。」他在報告中建議設立「躍變。龍城」主題步行徑,精妙地串連區內分散的歷史地標,讓居民和遊客重新認識這片土地。沿途設有數碼打卡位,遊客可掃描二維碼,聆聽社區故事,增添互動體驗。
自2018年啟用至2024年底項目完結,步行徑吸引了超過10萬人使用,滿意度達95%。它不僅提升了大眾對本地文化的認識,更促進了社區創意與發展。何教授表示:「文化保育不只是保存建築物,更是守護集體記憶和身分認同。」
市區更新基金 文化與社區的守護者
九龍城計劃的成功,推動SIA在全港市區更新項目的廣泛應用。2011年,發展局注資50億港元成立市區更新基金(Urban Renewal Fund, URF),支持文化保育與地區活化,並鼓勵非牟利組織(NGO)積極參與重建區內的文化與社區建設。2020年至2022年間,URF委託何教授為其資助的17個項目進行全面評估,涵蓋文化保育、地區活化等範疇。他在研究中引入創新的「影像發聲」(Photovoice)方法,邀請居民親自拍攝社區影像,配上聲音,記錄市區更新過程的感受。何教授形容:「這種方法讓居民成為主角,他們透過自己的鏡頭,真實地呈現眼中的改變,對政策制定者更具說服力和參考價值,讓制定的政策更切合民情。」
URF也和不同NGO合作推出多個廣受居民歡迎的項目,例如,位於葵涌的「共融館」,透過舉辦多元文化展覽、社區導賞、藝術工作坊等活動,促進不同族裔、年齡與背景的居民之間的互動,營造共融氛圍,提升社區凝聚力;而「文化葫蘆」則結合創意工作坊與社區展演,挖掘本土文化故事,鼓勵居民參與策展,傳承歷史和社區記憶。
平衡發展與保育
在何教授團隊的倡議下,URF於2023年至2025年推行「影響可持續發展補助金」,每年預留300萬港元,涵蓋資助機制設計及潛在項目調查,為政策實踐與制度創新奠下基礎。此外,URF亦重構項目框架,分別以區域和社會為基礎,劃分保育和復修計劃,前者由URA帶領,聚焦規劃引導與資源整合;後者則鼓勵社區主導,推動文化與社區復修方案。這種雙軌策略,不僅提升項目的協同效益,也更貼近不同社區的實際需要。正如何教授所言:「城市更新的意義,不只於磚瓦的更替,重於人與土地之間情感的連結。」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網址:https://www.cityu.edu.hk/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