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工程盡顯跨學科優勢 - 明報升學網

科大工程
盡顯跨學科優勢

2025年 11 月 28 日

人工智能正顛覆所有界別,若要為未來長遠發展做好準備,掌握跨學科技能和知識必定是致勝的關鍵。兩位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學生,透過學校提供豐富的資源,積極探索多元發展的可能性,為未來鋪路。

科大工程<br/>盡顯跨學科優勢
科大工學院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培育學生在不同領域中探索與發展。

最「商」的工程學

就讀香港科技大學工學士(工業工程及工程管理學)的陳嬉垣(Erin)是新一代「工程+商業」跨界人才的好例子。Erin認為「工業工程及工程管理學」並非傳統印象中的純工程學科,而是結合工程與商業管理的綜合訓練。課程涵蓋大數據分析、系統優化及供應鏈管理等範疇,緊貼未來行業發展需要,讓學生懂得運用數據分析提升企業效率。學系亦經常舉辦各類行業精英交流活動,讓學生及早接觸業界,掌握第一手行業資訊,為規劃職涯方向打好基礎。

全身投入職場

當初Erin選擇科大,正是看中工學院在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長期穩佔全港第一的實力,課程強調實用知識,透過項目、實驗及實習,訓練學生以工程思維解決真實問題。同時,大學提供產業與科技發展相關配套,幫助學生更快銜接職場,真正做到「學以致用」。Erin現時選擇休學一年,全職在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工作,正好體現這份實踐的精神,同時享受科大在學習安排上的高靈活性。透過暫停學業累積實戰經驗,她相信實際工作所得的洞察,比單純課堂學習更能提升未來職場競爭力。

科大工程<br/>盡顯跨學科優勢
為汲取更多實戰經驗,Erin選擇休學一年在煤氣公司全職實習工作。

鍛煉領導作能

在課堂之外,Erin同樣全情投入校園生活。過去兩年,她擔任乒乓球校隊隊長,帶領隊友備戰大型賽事及安排日常訓練,既磨練領導力與抗壓能力,亦建立深厚隊友情誼。

作為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IEDA)幹事,她協助籌辦學術及職涯活動,並多次擔任活動司儀,在實戰中提升公開演說及臨場應變能力。她亦是學生大使,經常向中學生及訪客介紹科大,解答入學與學習方面的疑問,從中大大強化溝通與表達能力,對大學的歸屬感亦與日俱增。

走出學系的框架,她加入香港Google開發者社區的公關團隊,參與策劃大型技術活動,與不同背景的同學及業界人士交流,緊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發展,進一步拓闊視野。

對Erin而言,科大不只是提供優秀工程教育的學府,更是一個容許學生按自己節奏成長、探索多元角色與可能性的舞台。

科大工程<br/>盡顯跨學科優勢
Erin(左)為學系業界導師計劃啟動禮擔任司儀

雙學位優勢

提到「工程+商業」,雙學位課程是敢於接受挑戰的學生的首選。蔡樂滔當初報讀科大,看中的正是工學院多元主修及副修選擇,而「科技及管理雙學位課程」不但容許他只需五年就能同時兼得工學士及工商管理學士學位,他可以一方面專注機械工程學中物料工程、熱力學及固體力學;另一方面掌握經濟、金融、市場學及營運管理知識,為未來把科研成果帶入真實商業世界鋪路。另外,科大優美的校園環境與濃厚學習氛圍,加上獎助學金、創業基金、升學支援及就業面試培訓,樂滔認為以上種種必定能夠幫助他在成功路上贏在起跑線。

海外交流計劃和實習機會之外,雙學位課程學生更會參加國際商業計劃比賽,並透過企業顧問項目,為世界知名企業開發業務策略,從中汲取寶貴實戰經驗和建立人脈。

科大工程<br/>盡顯跨學科優勢
透過「本科生研究計劃」,樂滔可以及早接觸頂尖科研。

參與頂尖科研

雖然只是一名大學二年級學生,樂滔經已涉足科研,參與「本科生研究計劃」,在志同道合的教授及博士生團隊指導下,投入開發新型高效能物料的研究,嘗試把低溫熱能轉化為電力。這段經歷讓他走進前沿實驗室,接觸遠超課程範圍的熱力學與電力知識,也印證了他對工程的熱誠不止於書本。

為社區帶來改變

專注學業之餘,樂滔亦不忘衝出校園,積極參與服務學習。今年一月遠赴越南為當地學童舉辦「科學工作坊」並且探訪長者;親眼看見被社會忽略的一群,讓他深刻反思資源分配不公,燃起了長期參與義工服務的決心。其後他透過「科大侍學行」走進本港社區,探訪獨居長者、慰問清道夫、為中學生補習,甚至到人手短缺的流浪狗收容所幫忙清潔與照顧動物。他正籌備前往桂林的服務學習團,希望持續關注弱勢社群。由課室到實驗室、從校園到社區,樂滔正一步一步實踐「以科技連繫商業與社會」的理想。

聯招申請期限將至,立即了解科大工學院的「雙軌入學架構」、 八個聯招入學選項, 以及「入學獎學金」 等資訊:

科大工程<br/>盡顯跨學科優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