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研資局頒獎典禮 見證傑出研究學者協會成立 凝聚學術精英力量 引領創新研究發展 - 明報升學網

2025年研資局頒獎典禮 見證傑出研究學者協會成立 凝聚學術精英力量 引領創新研究發展

2025年 11 月 6 日
▲研資局在11月3日舉行頒獎典禮,表揚來自本地8間教資會資助大學的98位傑出得獎學者。
▲研資局在11月3日舉行頒獎典禮,表揚來自本地8間教資會資助大學的98位傑出得獎學者。

香港致力發展成為世界級研究中心及國際創科樞紐,積極吸引及培育優秀研究人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所推行的「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資局研究學者計劃」,不但表彰得獎學者的卓越研究成就,亦提供教學及行政職務方面的支援,使得獎者能更專注於研究工作,加大香港的研究力量,進一步推動卓越研究。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左四)、研資局主席唐偉章教授(左三)及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右三)與首屆香港研資局傑出研究學者協會執委,一同主持啟動典禮。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左四)、研資局主席唐偉章教授(左三)及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右三)與首屆香港研資局傑出研究學者協會執委,一同主持啟動典禮。

研資局日前(11月3日)舉行頒獎典禮,由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及研資局主席唐偉章教授主持頒獎儀式,表揚共98名得獎者,包括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研資局研究學者、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傑出青年學者獎得獎學者及研資局新晉學者。唐偉章教授表示:「培育下一代的學術研究專才對打造香港的堅實科研文化和促進學術研究風氣的蓬勃發展至為重要;他們是持續推動香港研究生態長期進步的關鍵。研資局一直大力支持本地的學術界,讓學者可以持續並提升其優秀的學術研究。」

研資局主席唐偉章教授在典禮上致歡迎辭。
▲研資局主席唐偉章教授在典禮上致歡迎辭。

連繫逾400位頂尖學者 協會構建科研交流平台

同場亦舉行了「香港研資局傑出研究學者協會」的成立典禮,一眾嘉賓喜見協會創立,為香港高等教育界建立一個新的跨校科研交流平台,進一步推動香港的科研發展。「香港研資局傑出研究學者協會」創會主席黃思齊教授為2022/23年度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她表示:「能夠擔任協會的創會主席,我深感榮幸。研資局多年來支持無數科研項目,協會匯聚超過400位歷屆得獎者,包括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研資局研究學者、研資局新晉學者等,極具代表性。」

▲黃思齊教授擔任「香港研資局傑出研究學者協會」創會主席。
▲黃思齊教授擔任「香港研資局傑出研究學者協會」創會主席。

黃教授希望協會聯繫不同領域的傑出研究學者,未來與研資局攜手合作,進一步促進學者間的研究創新與協作,提升科研影響力,推動本地與內地及國際的學術交流,助力香港成為世界級研究中心及高等教育樞紐。

政府多年來積極推動科學研究,為研究人員提供理想的發展環境。黃教授指出,協會可促進香港科研人員分享經驗,並集合他們的優勢,推動香港高等教育界發展及擴大研究對社會的影響。「協會計劃於明年初舉辦研討會,屆時將邀請會員及海外學者參與,探討多元及跨學科議題,並為新晉研究人員創造展示研究項目及與資深學者交流的機會。」

▲汪教授期望在未來5至10年內,成功降低膦配體的成本和研發周期。
▲汪教授期望在未來5至10年內,成功降低膦配體的成本和研發周期。

推動化學創新 減低應用成本

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汪君教授之前於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及南方科技大學工作,5年前來港,今屆榮獲「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汪教授對獲獎感到非常欣喜及榮幸。她通過發展新型不對稱催化反應,高效模塊化的構建手性膦配體,建立多樣化的膦配體庫。該項目實驗結合計算化學、數據驅動等創新技術,以縮短新型手性膦配體的研發周期,並應用於藥物製造、農業化學、材料化學、環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汪教授指,目前已成功研發出一些基礎配體,但尚未系統性地推展。研資局適時提供持續5年的資助,為她穩定團隊去更深入、系統地開展研究提供了關鍵支持。汪教授期望在未來5至10年內,成功降低膦配體的成本和研發周期,擴展其於相關行業中的實際運用,為社會作出貢獻。

「進行科學實驗需要研究資金的支持,一般基礎的科研項目較難獲提供持續的資助,而研資局對於該項目提供了5年的資助,極大地幫助快速推進項目。」汪教授感謝研資局對創新研究工作的支持,與及她所進行研究的認可,堅定了她投入科研的決心。她並向其優秀的研究團隊、合作者和鼓勵她的學者同事致謝。

▲汪教授(左)表示,計劃提供持續5年的資助,幫助她穩定研究團隊,進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汪教授(左)表示,計劃提供持續5年的資助,幫助她穩定研究團隊,進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女性研究學者互相交流鼓勵

汪教授認為科研工作不分性別,更重要的是熱情和堅持。她認為「多年來有不少傑出女性學者,各自在科研舞台上展現光芒,取得非凡成就,是值得學習的榜樣。另外,女性從事科研也有優勢,例如做實驗更加細緻,面對挑戰更顯韌性,希望年輕的女性研究人員都勇於為理想奮鬥。」

汪教授同時是香港青年科學院及中國化學會女性工作委員會成員,積極參與交流活動,例如到中小學推廣STEM教育等。汪教授表示未來會致力培育更多新晉研究人員,鼓勵他們提出創新的構想,並推動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轉化,邁向更遠大的目標。

▲張教授的研究項目聚焦行星空間環境探測,可應用於行星太空天氣預報。
▲張教授的研究項目聚焦行星空間環境探測,可應用於行星太空天氣預報。

推進太空探索 開拓行星科學

香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張彬錚教授今屆獲頒「研資局研究學者」獎項,其研究項目聚焦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有助提升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周邊太空環境的認知與預測能力,並可應用於行星太空天氣預報。團隊計劃開發一套高效能的開源軟件,透過電腦系統模擬行星大氣、磁場及高能粒子等複雜耦合物理過程。

張教授分享其研究內容涵蓋應用數學、物理與工程知識,需利用超級電腦進行精密計算,以提升預測準確性。他目前主要研究地球、月球及木星周邊的太空環境,並解釋說:「木星的磁場範圍極廣,令木星成為當前太空研究的重點之一。從地球發射探測器至木星軌道需要大約5至6年,而我們開發的系統可以輔助設計軌道,避開潛在危險區域。」

隨著香港近年積極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張教授的研究亦具應用價值,例如可應用於評估無人機飛行的可行性。此外,其系統模型亦可透過觀測太陽活動,計算並預測太陽風暴,推測極光出現的位置。

▲張教授指,大學致力培養頂尖研究人才,給予他充分的科研空間。
▲張教授指,大學致力培養頂尖研究人才,給予他充分的科研空間。

科研環境優越 適合研究人才

張教授原在美國工作,於2018年來港展開行星科學研究,成為當年本港首位太空物理學家(space physicist)。他感激研資局多年來的支持,幫助他推進不同研究項目及培養新晉研究人員。他認為「現今香港科研環境十分優越,研資局與業界提供多項基金資助,申請流程透明,資助比率亦高。此外,本港大學致力培育頂尖研究人才,並給予充分的科研空間。」張教授稱,目前已在港大招收了4至5名博士生,冀加快研究進度。

除進行研究外,張教授亦積極推動科普教育,包括作講座分享、舉辦公開課程、到校推廣太空知識。「我希望在小學階段已向學生推廣太空科學的知識,培養他們對太空和宇宙探索的興趣,這別具教育意義。」張教授預計5年內,將研究成果整合成一套開源軟件,公開提供相關的研究資訊,供科研及教學用途。

▲吉教授指,將AI融入金融模型並非易事,需要大量時間進行驗證與實驗。
▲吉教授指,將AI融入金融模型並非易事,需要大量時間進行驗證與實驗。

AI金融研究 探索算法交易

香港科技大學金融學系吉岩教授同獲今屆「研資局研究學者」殊榮。他於兩年前完成學術文章《AI-Powered Trading, Algorithmic Collusion, and Price Efficiency》,並以此為基礎,對AI驅動的金融交易展開深入研究。現今AI技術滲透各行各業,金融界已引入機器學習、AI運算,顛覆傳統算法交易模式,為市場運作方式帶來變革。吉教授的得獎研究旨在建立全面的數據驅動量化框架,結合真實市場數據、合成交易模擬及強化學習技術,分析不同AI交易算法之間的互動,探討其可能引發的市場現象,例如投機泡沫、系統性崩盤及算法共謀等。

吉教授認為,研究項目其中一項挑戰在於構建一個模擬的金融市場環境,從而測試AI驅動的交易策略。透過觀察對沖基金的交易行為,研究團隊將分析一系列關鍵變量,以衡量市場的效率與穩定性。

吉教授在傳統金融領域鑽研多年,他坦言,將AI融入金融模型並非易事,需要大量時間進行驗證與實驗。他分享:「研究過程中曾經感到迷惘,但做學術的本質就是耐心與堅持。只要不斷探索、試錯,總有一天會找到答案。」

▲吉教授表示,獲得的計劃資助將用於增聘研究人員,並到內地及海外交流,參與國際學術會議。
▲吉教授表示,獲得的計劃資助將用於增聘研究人員,並到內地及海外交流,參與國際學術會議。

獲獎成新推動力 資助建合作網絡

吉教授對項目獲得「研資局研究學者計劃」資助感到驚喜,「首次申請便成功獲獎,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鼓舞,非常感謝研資局肯定我的研究項目。」團隊將運用這筆資助增聘研究人員,並拓展研究深度。展望未來,吉教授期望研究成果能在業界產生實際影響。他計劃利用資助進行海外及內地交流,參與國際學術會議,與全球學者建立合作網絡,推動創新研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