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以為表演藝術只講求靠天分,只要有⾜夠的運氣就到取得成功,受到萬千寵愛。事實並非如此,表演藝術是要經過不斷學習和訓練,努⼒培養藝術家應有的特質,才能在舞台上閃亮。

《⼀秒拳王》導演及演員趙善恆(恆仔),最初學習的是電影⾳響效果,但在求學時期透過跨學科學習,啟發了他多⽅⾯的創作能⼒,不但是樂隊主⾳,也擔當導演和演員。在《機智的演藝⽣活 — 實戰篇》講座系列,他以「跨學科合作者」的⾓度分享他的演藝經驗:「當你有⼀個 idea,或有嘢想講,想⽤作品呈現出來,你就會涉獵不同的範疇,以不同⾝份去完成。」他特別強調了溝通的重要性,透過親⾝了解各個部⾨的⼯作,才能更有效地與團隊合作,完成藝術創作。
憑電影《踏⾎尋梅》奪得⾦像獎及⾦⾺獎最佳男配⾓的⽩只,也在講座系列中分享了他對「專業和創意」的看法。他在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就讀時,學會對劇作者的專重:「研究劇本以外,要明⽩創作者的寫作動機,背景,對他們寫出來的台詞,不應隨意更改,這才是專業的表現。」他亦提到源於⽣活,⾼於⽣活的創作理念,強調專業與 創意是相輔相承的關係,兩者之間並無衝突。
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廖國敏在今次的講座系列亦分享了他如何成為「具備世界視野的公⺠」。於演藝學院⾳樂學院鋼琴專業畢業後,他先後赴美國茱莉亞學院及柯蒂斯⾳樂學院深造,後來成為費城管弦樂團助理指揮。他特別提到 2009 年畢業時遇上經濟衰退,申請了近百份⼯作才有機會被取錄,但樂團⼜⾯臨破產的困境。廖國敏表⽰:「機會未到,不要緊,可能是上天給我時間準備⾃⼰。」他善⽤這段時間學習意⼤利⽂提升⾃⼰的能⼒,在四、五年後終於迎來事業轉機。他⿎勵學⽣要好學、耐⼼ 等待;並不要和別⼈比較,只要和⾃⼰比較。
香港演藝學院近⽇推出《機智的演藝⽣活 — 實戰篇》表演藝術講座系列,由傑出校友 擔任主講嘉賓,分享他們在表演藝術⾏業的實戰經驗和⼼得,他們是不同表演界別的專業及創意藝術家、反思實踐者、跨學科合作者、⾼效溝通者、終⾝學習者,及具備世界視野的公⺠。相信這系列講座能幫助有志投⾝藝術⾏業的年輕⼈了解真正表演藝術家應具備的條件。有興趣的讀者可前往香港演藝學院表演藝術講座系列網站觀看完整系列講座 視頻,深入了解表演藝術⾏業的實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