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任演藝到訪藝術家 名伶尹飛燕為粵劇界孕育新血 - 明報升學網

出任演藝到訪藝術家 名伶尹飛燕為粵劇界孕育新血

粵劇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歷史源遠流長,更已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稱「燕姐」的粵劇紅伶尹飛燕,畢生致力推廣和傳承這門表演藝術。去年,她應香港演藝學院(演藝)的邀請,出任 到訪藝術家,言傳身教,將其豐富的舞台演出經驗傳授給劇曲學院學生,為粵劇界培育更多明日之星。

出任演藝到訪藝術家 名伶尹飛燕為粵劇界孕育新血
▲尹飛燕(中)期望透過擔任演藝到訪藝術家,將粵劇演出經驗傳承給年輕一輩。

燕姐自小醉心粵劇,六十年代開始學戲,盡得多位梨園老前輩的真傳,七十年代起擔任正印花旦,先後在多個本地著名劇團演出,更曾自組劇團。馳騁藝壇近六十載,燕姐仍然是當今香港炙手可熱的粵劇正印花旦。除了參與幕前演出,她亦曾擔任多屆八和會館副主席和粵劇演員會理事長,就推動本地粵劇藝術發展出謀獻策。

燕姐深信要傳承粵劇藝術,需要培育更多新血。本港粵劇表演相當蓬勃,在不同場地定期有粵劇上演,有利孕育新秀。近年,受惠於政府撥款資助,年輕一輩的粵劇演員有更多踏台板和擔綱演出的機會。燕姐認為可惜的是,這些演出以新進演員為骨幹,資深粵劇名伶未能跟年輕一輩合作演出,將經驗和心得傳承。因此,她希望透過擔任到訪藝術家,跟演藝學生接觸和交流,提攜後進。

師徒制學院派各有優勢

演藝於2013年成立戲曲學院,並開辦學位及高等文憑等學歷課程,為對粵劇藝術有興趣的學生提供專業培訓。學院至今栽培了不少優秀畢業生,在粵劇界漸受注視。燕姐指,演藝採用俗稱「學院派」的訓練模式,跟她從小接受的師徒制培訓不同,兩者各有特色。「傳統師徒制,師父有如父母般,徒弟跟隨師父四出演出,表演不同劇目,從旁『偷師』,觀看師父跟其他老倌名伶和不同角色演員做戲互動,吸收舞台演出經驗,提升自己在舞台演出的靈活性。」

出任演藝到訪藝術家 名伶尹飛燕為粵劇界孕育新血
▲尹飛燕要求嚴謹,特別重視學生基本功訓練。

相對於傳統師徒制,「學院派」的優點是訓練較專注,學生只集中鑽研指定劇目。燕姐說﹕「演藝擁有優良師資、理想訓練場地和配套設施,並為學生提供很多演出機會。基本功訓練同樣扎實,然而學生對行內俗稱『例戲』的《六國大封相》、《天姬大送子》和《香花山大賀壽》等劇目未夠熟悉。」

從細微處培養專業態度

燕姐認為要成為優秀粵劇演員,天分、基本功和專業態度缺一不可。天分與生俱來、基本功可以透過刻苦努力練習得來,專業態度包含對粵劇的熱情,還有行業操守。出任到訪藝術家,燕姐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態度。排練時,她會安排學生輪流擔演不同的角色,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花旦和文武生,亦要嘗試演兵卒或侍婢等「下欄」角色,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每個崗位的職責、要求和操守。「粵劇行業必須由低做起,沒有人一出道便擔正花旦和文武生,都是由『下欄』角色開始,從旁觀摩、學習和浸淫,等待『上位』機會。」

出任演藝到訪藝術家 名伶尹飛燕為粵劇界孕育新血
▲尹飛燕經常提點學生留意演出時的神情語氣

除了培養專業態度,燕姐對學生的唱腔和演出時情感的流露,同樣要求嚴謹,每每從微細處加以指導和提點。燕姐憶述﹕「初次接觸演藝學生時覺得他們信心不足,經過不斷鼓勵和練習,自信心和主動性明顯提升。我相信他們畢業後有能力在粵劇界發展,前景和際遇取決於他們對粵劇藝術的熱愛和執着。」

展望未來,燕姐相信本地粵劇表演仍然蓬勃興旺,新秀不乏演出和發展機會,但要脫穎而出,必須努力練功,多做、多唱,不怕艱辛毋懼挫敗,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和成長,謙虛學習。即使演出繁忙,燕姐仍會繼續擔任演藝到訪藝術家,將演戲經驗和心得傾囊相授。同時,樂於扮演帶頭角色,鼓勵更多梨園前輩和翹楚攜手扶掖後進,傳承粵劇藝術。

相關文章︰
演藝戲曲學院 造就專業粵劇表演者 傳承文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