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工程發展一日千里,具備電腦及資訊科技相關知識的人才遍布各行各業,讓科技融入生活。電子工程畢業生張嘉彥(Debi)和徐樂軒(Joe),工作數年後一起創業,不斷思考科技如何解決生活難題,改變世界。
「多年前尚未有太多手機App,我已在公餘製作一個關於氣象的App,把不同地區的天氣資訊集結,一目了然,方便用家在旅程出發前參考。」Debi笑言,像她和Joe這些修讀電子工程畢業生,已有一對「科技眼睛」,在生活遇上任何問題,腦海都會浮現多個科技解決方案,並探索當中最可行的,將問題「私了」。
古怪意念 觸發商機
Joe認為從事電子工程行業的人有喜歡解難的共同特質,「簡單如上網觀看短片,一般人可能只關心片段內容,但我們會思考能否同時看幾條短片,增加效率?」很多新技術及商機就是源於這些看似古怪的問題。Joe喜歡研究家居智能系統,例如智能手機控制全屋電器,咖啡?的照明,「一張偌大的咖啡?,只有放咖啡的位置亮燈,就是電子工程知識的應用。」
電腦系統與資訊科技已在不同行業應用,兩人皆指電子工程畢業生由於同時擁有軟硬件及新科技知識,加上在大學期間已有相當實務經驗,較容易找尋理想的工作。如Debi曾參加比賽,研發以智能電話控制與監察房間的物聯網系統;亦曾到南京實習,研究高鐵車門運作,「高鐵橫跨不同地區,位處北方的省份在嚴寒時氣溫可能低至攝氏零度以下,如何確保車門能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正常運作,是很大學問。」她的畢業習作,則是研究可辨認手寫筆跡的系統,可學習用家的筆跡與筆順,「當年仍未有太多這類系統,我已快人一步在大學研究了。」
累積經驗 增競爭力
Joe曾參加為期一年的實習計劃,在電子廠負責編寫程式,明白商業世界的運作,為日後的工作奠下良好基礎。現在兩人合辦的公司亦有聘請實習學生,讓更多後輩在畢業前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增強競爭力。
Debi畢業後曾從事網頁及App程式編寫工作,包括製作互動電子書;後來參加多個創業比賽並獲得科學園的贊助,因而踏上創業之路。Joe曾在報館負責網站程式編寫,兩人在取得一定工作經驗後,便決定合作創業,替客戶提供電腦、網頁或App的顧問及編寫程式服務。
人才挽留 重中之重
事實上,與電子工程相關的工作包括程式編寫等,已在各行各業之中應用,人才的待遇水漲船高,兩人都指畢業生不愁出路。行內不少都是幾個人甚至一人創業的公司,反映創業門檻低,蔚然成風。兩人均表示,創業的困難不在於技術,而是人才的挽留,「正正因為創業門檻低,能力稍高且有經驗的人才不是被高薪挖角就是自立門戶,難以建立一個長時間合作團隊。」兩人指出,要留住好員工,必須從員工角度出發,除了要給予較佳的待遇甚至分股制度,讓員工得到的不只是月薪還有強大的歸屬感,也要讓員工發揮所長,「員工年輕,他們大多有喜歡做的事情,惟有深入溝通及投其所好,才能讓他們發揮所長,與公司一起發展。」
張嘉彥小檔案
-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畢業
- 曾從事網頁及手機程式編寫工作
- Document On Ready共同創辦人
徐樂軒小檔案
-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畢業
- 曾於報館工作負責網站程式編
- Document On Ready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