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旗艦課程GREAT 鼓勵自主科研 培育創科精英 - 明報升學網

城大旗艦課程GREAT
鼓勵自主科研 培育創科精英

2025年 10 月 30 日

試想像對科學充滿熱誠的大學生在實驗室埋首研究,嘗試解決他們感興趣的現實世界難題,例如是分解污染環境的塑膠廢料,甚至是關乎民生的颱風軌跡預測,這正是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理學院旗艦課程「環球精研與科創課程」(Global Research Enrichment and Technopreneurship,簡稱GREAT)學生的日常寫照。

城大旗艦課程GREAT <br>鼓勵自主科研 培育創科精英
城大GREAT課程結合科研訓練與創科實踐,致力培養具環球視野的新世代人才。(左起)姚昕雨、蕭智傑教授、利泳錡及Rangdhol Khushi Vishwanath。

身處瞬息萬變的時代,全球對科研和創科人才的需求愈見殷切。有見及此,城大於2021年推出GREAT課程,打破傳統理科框架,將學習的主導權交還學生,強調「自主學習」與「精深研究」,致力培育既懂科研、又通創科,並具備國際視野的新一代精英。

顛覆傳統課堂 賦予學生主導權

「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或許能訓練出考試高手,卻難以幫助學生應對實際的科研挑戰。」GREAT課程總監蕭智傑教授直言:「成功的研究需靠不斷嘗試,從無數失敗中學習修正,所以愈早開始愈好。」有別於一般課程比較單向的知識傳授教學模式,GREAT課程給予學生極大自由度,鼓勵他們從大學一年級起就開始探索自己的研究興趣,並尋找合適的指導教授。這種「研究前置」的安排,讓學生比同齡人更早進入科研世界,累積寶貴經驗。

學術與商業並重 將研究落地成真

蕭智傑教授表示,GREAT課程強調「Technopreneurship」(科創),將學術研究與市場應用緊密結合。課程中設有專利申請、創業導論等元素,並為學生配對來自香港工業總會的「工業導師(Industrial Mentor)」,他們大多是創科或企業的高層,會與學生一對一交流及提供指導,分享行業趨勢和實戰經驗。蕭教授指出:「學生可以及早接觸商業世界,建立人脈網絡,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事實上,不少學生努力將研究構思商品化,有學生研發優化工廠分類系統,展現巨大潛力;亦有學生開發用於早期檢測中風風險的手機應用程式,並透過城大的HK Tech 300計劃成功獲得10萬元種子基金。此外,GREAT課程更與香港工業總會合作,安排學生參與本地或海外實習,讓他們在學術領域和業界中同時磨練,培養科研與創新兼備的能力。

放眼世界 走向國際科研舞台

為了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GREAT課程提供靈活多樣的海外交流與研究機會。除了常規交換生計劃,學院還會為學生度身訂造海外研究實習機會。蕭教授說:「即使暫時不是城大的合作院校,我們也會盡力協助學生聯繫心儀的大學。」對於表現優異的學生,課程更設有旗艦獎學金(Flagship Scholarship),資助金額足以支持他們在世界各地進行一整年的研究。2024年起已有學生遠赴牛津、劍橋大學等頂尖學府,開展半年的海外科研之旅。

善用AI 輔助學習與研究

面對人工智能(AI)的迅速崛起,蕭教授抱持開放而務實的態度。他相信AI勢必成為科研日常的一部分,未來課程也會逐步引入相關元素,不過他最希望學生學懂如何提問:「AI是一種工具,能輔助學習與研究,但絕不應淪為取代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枷鎖。」

積極嘗試的探索者

談及為何報讀GREAT課程,現時就讀二年級主修化學的利泳錡(Kate)憶述自己中學時期便對科研產生濃厚興趣:「中學時曾參加過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比賽(iGEM),從此便決定走科研之路。」Kate感恩GREAT一年級的「彈性課程」如同一場學科探險之旅,幫助她找到感興趣的發展方向。Kate一年級時嘗試過修讀數學和物理學的課堂,發覺並不適合自己,最後二年級起選擇了主修化學,並計劃深入探索如何將化學應用於生物科技之中:「正是這種自由探索與鼓勵嘗試的學習氛圍,讓我找到真正喜歡的學科。」

她的探索不限於課堂。大學一年級的暑假,Kate開展了兩段難忘的海外旅程。她接受學校全額資助,參與了「The Grand Challenges Scholars Program」(GCSP)的體驗學習之旅,遠赴馬來西亞吉隆坡鄉郊缺乏乾淨食水的村莊,與一眾同團的學生親手為村民搭建濾水裝置。Kate說:「我們參觀了當地企業,還幫忙種植紅樹林,深刻體會到可持續發展的真正意義。」

隨後,她又馬不停蹄飛往加拿大,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修讀暑期課程。她刻意選修生物工程和化學工程,「我想學習一些不同的知識。在UBC我學會了設計化學系統的流程圖,也掌握了DNA切割技術。」這些經歷讓她對未來研究方向更為清晰。目前,她正構思以藥物膠囊交付系統為研究課題,「GREAT課程讓我告別迷茫,現時目標清晰,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

鎖定方向的實踐家

來自中國內地、就讀四年級主修數學的姚昕雨(Hazel) 表示當初被GREAT課程的清晰規劃吸引,決定報讀。「我在尋找課程資料時看到GREAT課程提供很多活動,如研究工作坊、海外交流和實習機會等,規劃得很清楚,令我充滿信心。」

Hazel的研究項目是具前瞻性的「物理資訊神經網絡」(PINN),有別於傳統AI需要大量數據學習,她嘗試讓AI學習物理定律,像物理學家一樣預測波動變化,甚至挑戰複雜的Navier-Stokes方程式,用於颱風路徑預測。

Hazel坦言研究過程並不輕鬆,她需要閱讀大量高深的學術論文,也曾感到吃力。幸得教授的悉心指導,才逐步掌握批判性閱讀與重現論文結果的技巧,克服了無數困難和挑戰,最後建立出屬於自己的神經網絡模型。她笑言:「當我成功繪製出波形圖的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

更難得的是,Hazel將校內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習工作上。在剛剛過去的暑假,她在一家科技公司參與開發智能英語助手程式,負責後端整合語言模型,更有機會在展覽會上向企業家推介產品。她強調:「我學會用商業語言去解釋這套AI的價值,而非用艱澀的技術術語,這是課堂學不到的寶貴經驗。」

Hazel認為,GREAT課程訓練她能夠靈活遊走於理論與實務之間。她計劃畢業後繼續攻讀AI或數據科學碩士,打好基礎後再到頂尖科技公司累積工作經驗,最終目標是創立屬於自己的科技公司。

跨越國界的量子探索家

「GREAT課程非常注重研究,如果你想學習開發技術,絕對是不二之選。」來自印度的四年級生Rangdhol Khushi Vishwanath(Khushi)如此形容。主修物理的她對量子工程情有獨鍾,在大學三年級加入研究團隊,展開有關量子感測磁場(Quantum Sensing of Magnetic Fields)的獨立研究。Khushi 非常享受在實驗室中花數小時進行實驗,與團隊討論研究,認為從中獲益匪淺。

她正在嘗試建造一個比傳統霍爾感測器(Hall sensors)靈敏度更強的磁場感測裝置,可以應用於MRI、手機指南針,甚至中小學的教學實驗中。她表示:「暫時量子領域的實際應用機會較少,我希望讓更多人親身接觸。」

豐富的實習經驗,同樣為Khushi的研究之路增添動力。她曾在不同科技公司實習,負責為Web3和區塊鏈開發AI與機器學習演算法,磨練了純熟的編程技巧,也進一步激發她對電腦科學的興趣。Khushi表示:「這些技術對於我將來更深入研究量子計算領域大有幫助。」

展望未來,她希望專注於量子科技與工程,更計劃前往德國攻讀相關碩士學位。她特別讚賞GREAT課程的科創元素:「課程讓我在專注研究的同時,也學會如何開發產品、申請專利,甚至推廣至業界,這些支援非常實用。」

科研的舞台 創新的跳板

最後,蕭教授總結出GREAT課程學生三大應有的特質:夠主動、具自主學習能力及對跨領域知識有好奇心:「我們希望學生不只做研究,而是創造改變世界的成果,成為未來科創界的領袖。」

==========

相關文章:創科迎千載難逢機會 助年輕人開拓無限可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