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溝通的媒介。除了口語,手語在日常應用的重要性逐漸提高,無論在教育、醫療,以至社會服務層面,愈來愈多人認同手語的好處。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於2019年推出全港,以至亞洲區首個「雙渠道雙語研究文學士」課程,透過全面、有系統,以及跨學科的培訓,培養學生成為通曉以口語及手語溝通的專業人士。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早在2000年開始推動香港手語研究,並於2003年成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致力發展手語語言學、手語教學,以至手語傳譯等相關的研究及培訓。中心總監鄧慧蘭教授發現,本港以至亞洲地區一直缺乏有系統的手語語言學及手語培訓課程,而且外界對手語的認識不足,甚至存有誤解,認為手語只是聾人溝通時才使用,沒有語言結構規律,只不過是連串隨意的動作,難以表達複雜的意思。然而,實情並非如此。無論是健聽或聾人也應該學習手語,手語亦有語法,更可利用語言學理論來剖析。
鄧教授稱,由於手語是視覺語言,打手語時會同時使用左腦處理語言的區域,及右腦分析視覺影像和空間的區域。事實上,外國有不少研究發現,學習手語有助提升健聽人的語言、視覺空間的認知能力,因此,讓幼兒從小學習手語是有助促進腦部發展的。另外,世界各地也有言語治療師利用手語引導患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學童學習語言。此外,教育界提倡共融教育,健聽和失聽的學生會一同上課,教師若懂得口語和手語雙語教學,可同時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至於醫護人員若懂得手語,便可更有效地跟相關的病人溝通。
有見社會對手語應用的需求日增,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於2019年開辦「雙渠道雙語研究文學士」課程。課程屬兩年制銜接資助學士學位類別,適合任何學科背景的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畢業生修讀。所謂「雙渠道」是指視覺和聽覺兩個傳遞訊息的渠道,而「雙語」則是指口語和手語。簡而言之,就是利用口語和手語,借助聽覺和視覺傳遞訊息;「雙渠道雙語」亦是近年手語語言學研究領域其中一個以雙語理論為框架的嶄新發展方向。
課程精心規劃 內容涵蓋全面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施婉萍指,課程為學生提供普通語言學和手語語言學的培訓,助其深入了解口語和手語的語言結構,以及如何運用雙語知識來提升跨語言及跨學科的素養。整個課程經過精心設計,程度由淺入深。學生由手語與雙渠道雙語的基本知識開始,進而涉獵一系列手語語言學知識,核心課程包括語音學、音韻學、形態學、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等等,再輔以兒童及成年人手語及雙渠道雙語發展研究、手語腦神經認知研究、手語傳譯入門等等培訓,加強學生從手語本體到手語應用的知識。與此同時,學生要接受有系統的香港手語訓練,學習運用手語傳遞訊息和溝通技巧。
助理教授田逸飛(David Philip Thierfelder)稱,手語課程由專業聾人導師任教,以活動學習和討論為主,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習以手語作為溝通媒介。學生完成課程後,手語能力可達到「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中的B2水平,即雅思5.5-6.0,足以應付日常溝通。為迎合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以及幫助其開拓日後事業發展的方向,課程特設多個跨學科選修單元組合讓學生自由選讀:語言學及溝通科學、教育、社會工作,以及翻譯及傳譯。語言學讓學生更深入探討口語的語言性質;語言及溝通科學準備學生進入言語治療或聽力學的專業培訓;翻譯及傳譯為學生成為手語傳譯員作好準備;教育則包括學校輔導技巧,處理個別差異的策略,以及如何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最後,社會工作涵蓋社會工作入門、多元文化、認識與賦權弱勢社群等概念。除了正規課程外,服務學習也是此課程其中重要一環,學生會被安排到本地的社福機構參與服務,從中學習幫助聾人,並實踐所學。學生若對研究手語語言學感興趣,亦可針對任何感興趣的課題進行研究,撰寫論文,汲取從事學術研究的經驗。
鄧慧蘭教授透露,學系為拓展學生經驗學習特設考察活動,讓學生到內地,以至亞洲區內其他地方考察不同的聾人社群,實地了解各地使用手語或雙渠道雙語的情況。學系亦有意籌辦海外工作實習,鼓勵學生衝出香港,放眼世界,得到國際工作經驗。
畢業生遍各行各業
課程推出以來廣受歡迎,學生之中有健聽人士,亦有聾人。過往報讀的學生來自不同背景,除了文科相關的中英文、翻譯主修外,還包括社會科學、教育、多媒體、工商管理等專業,展現課程多元文化的一面。學生經過兩年的培訓,不但掌握雙語溝通的能力,中文和英文水平亦有提升,能勝任不同行業的工作崗位。田教授指,根據學系2024年畢業生就業調查,接近三成畢業生投身教育界,在學校擔任教師或學生輔導員;接近兩成畢業生從事行政管理工作;銀行金融及學術研究各佔一成;至於其他畢業生,則投身於客戶服務、商業貿易、醫療及健康護理、社會服務、翻譯和傳譯等行業。繼續升學的畢業生中,逾八成升讀與語言治療相關的研究生課程。
朱寶玲是首屆課程畢業生,現於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擔任學津服務導師,專門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提供輔導及一對一培訓。她曾接觸一名健聽學生,因為不擅善於用言語表達,所以很少說話,在學習手語後嘗試用手語表達個人感受,慢慢重拾自信,敢於開口說話,令她相信學習手語有助促進小朋友的語言能力及個人發展。朱寶玲是健聽人士,父母卻是聾人,從小與家人溝通上存在困難,深深體會到聾人家庭學童的需要,她期望以所學幫助更有多需要的學童。
張思彤是第二屆課程畢業生,現於本地聽力中心擔任聽力技師,為弱聽人士提供聽力服務。她入讀後才開始接觸手語,發現手語課程著重視覺學習和交流,令她更能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她在工作中留意到部分長者在進行聽力篩查時未能理解說話內容,透過使用簡短的口頭指示、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讓他們能從聽覺和視覺接收訊息,是為雙渠道溝通及運用。她曾是弱聽學生的義教老師,觀察到弱聽學生對英文發音欠缺自信。她運用語音學課堂所學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配合打英文字母手語,令弱聽學生學習第二語言時可增加自信心。她希望活用所學,服務有需要人士。
宋良昇是第三屆課程畢業生,現於中大任教手語初階課程。學生來自不同的學系。他天生是聾人,入學前已懂得手語,更曾在小學任教。課程提供的手語語言學訓練令他對手語語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激發了他鑽研手語語言學的興趣。目前,他除了教學,亦有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特別是分析手語語法的變化,冀為今後事業發展開闢更多路向。
課程查詢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電話:3943 4713
電郵:lin@cuhk.edu.hk
網址:http://ling.cuhk.edu.hk
Instagram: @bmbl.cuhk
=================================
學生分享
助人自助 確立事業發展方向
周嘉敏(Karmen)
「雙渠道雙語研究文學士」課程二年級學生
Karmen是翻譯學副學位課程畢業生,有感於人工智能終有一天會取代人手翻譯,希望透過進修其他專業學科,另覓發展路向。「雙渠道雙語研究文學士」是本港唯一提供手語語言學培訓的課程,因而吸引她報讀。「課程教導我們利用語言學概念分析手語的結構及語法,改變了我對手語的固有想法,原來手語是一套有系統和邏輯的語言體系,博大精深,有很多地方值得鑽研。」此外,Karmen又通過導師的介紹,替聾生補習,藉此練習手語,過程中發現他們雖然失去聽力,卻無損求學的熱情,努力學習,因而激發她立志日後成為言語治療師,盼以所學幫助聾童及其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
系統訓練 改變固有觀念
楊心怡(Summy)
「雙渠道雙語研究文學士」課程二年級學生
Summy生於聾人家庭,健聽的她自小跟隨父母學習手語,但自覺有欠系統培訓,於是報讀「雙渠道雙語研究文學士」。她形容,導師教學方法生動有趣,由淺入深,即使是從未接觸手語的學生單看動作,便能明白箇中含義。「從前我以為手語難以表達複雜的概念,但原來用很簡單的動作也能傳遞複雜的訊息。」Summy更將學會的手語語法跟父母分享。談及未來目標,Summy有意當教師,教導小朋友學習手語,因她相信學習手語有助促進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她亦有興趣朝社會工作方向發展,推廣傷健共融。
體驗中學習 獲益良多
周卓賢(Johnny)
「雙渠道雙語研究文學士」課程二年級學生
Johnny讀副學位時主修雙語傳播,對鑽研語言學感到濃厚的興趣,後來透過曾修讀「雙渠道雙語研究文學士」的親友分享,發現手語語言學很有趣,於是毅然報讀。Johnny形容,「手語並不難學,動作很形象化,一看就懂,更有一套有系統的語言結構和法則。導師亦很明白我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和需要,悉心指導。」他特別欣賞課程有五個選修單元的設計,讓學生接觸不同專業範疇的知識。Johnny選擇了修讀和社會工作相關的科目,更透過學系與社福機構的安排,接觸聾人社群,練習手語溝通之餘,更了解到他們平常遇到的困難和需要,建立了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