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反社會行為 減緩鄰里滋擾問題 - 明報升學網

了解反社會行為 減緩鄰里滋擾問題

只要有人類群居的社區,便有機會出現與住屋相關的「反社會行為」。這些行為會對居民及社會造成不同層面的影響,例如鄰里糾紛、社區不和諧,甚至有住戶因而訴訟等。處理反社會行為應該從了解問題癥結著手,如果居民積極改善有關情況,便能為社區帶來正面影響。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邱勇博士指出,與住屋相關的反社會行為,會影響住戶身心健康狀況及社會混亂等。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邱勇博士指出,與住屋相關的反社會行為,會影響住戶身心健康狀況及社會混亂等。

根據「英國特許房屋經理學會」的定義,與房屋或居住方面相關的反社會行為,意指某些住戶對其他住戶進行令人感到煩擾或受威嚇的滋擾行為。具體例子包括住戶進行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向鄰居說粗言穢語、在公眾地方亂丟垃圾或讓飼養的寵物隨處便溺;霸佔公眾地方的使用權,將衣服或被套等私人物品放置在公眾地方晾乾,以及將鞋子擺放在走廊等。另外,香港大部分人居於高樓大廈,上層住戶任由冷氣機滴水,對下層住戶造成困擾,還有高空擲物的問題或有機會傷及社區使用者等,以上都屬於反社會行為。

形成反社會行為的三大因素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邱勇博士進行與住屋相關的反社會行為研究已超過十年。他指出,反社會行為會在公屋、資助房屋及私人住宅等不同形式的居住環境中發生,其中較常見的問題包括﹕隨處棄置或亂丟垃圾、噪音滋擾及高空擲物等。有關行為的成因主要有三個﹕(一)個人因素,例如居民教養質素較差、未必懂得在密集環境中與人相處,或者有精神問題、社交障礙;(二)社會因素,即住戶濫用公眾地方已成常態,模糊反社會行為的界線;(三)環境因素,例如大廈的建築設計,以及居民組織、房屋委員會或管理公司如何訂立和執行住戶守則,亦與反社會行為息息相關。

邱博士指出,現今香港的居住環境過於擠迫,更出現房的住屋模式,令有關反社會行為的投訴也隨之增加。他解釋,房業主往往為節省資金及騰出更多出租空間,故在劃分房間時,通常不會建磚牆而改用隔音功能較差的木板,這或會導致住戶在使用電話或聊天時,對他人造成噪音滋擾。另外,因為建造房時往往會涉及渠管改裝,漏水問題常見,同樣對其他住戶造成滋擾,衍生更多鄰里糾紛。

反社會行為的滋擾及擴散

有關住屋的反社會行為會造成住戶身心健康狀況欠佳等問題,例如噪音令鄰居夜不能眠,繼而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一些住戶在家中收集大量垃圾雜物,使之變成「老鼠屋」、「蟑螂屋」,或發出異味讓鄰居寢食難安,甚至帶來環境疾患,如鼠患可引起傳染病等。

反社會行為除了具滋擾性,還有擴散性。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這些行為,社區將陷入惡性循環,例如當有人亂丟垃圾卻不會受到懲罰,其他人可能會模仿,令整個社區居住環境變差。另外,無論是公屋或私人屋苑的休憩設施,都是讓居民進行社交活動的地方,若有人缺乏公德心,令休憩設施遭受塗鴉、黏滿香口膠等,將減少居民使用的意欲,縮窄居民互相認識及交流的空間,減低社區凝聚力。當遇上問題時,住戶難以互相體諒及遷就,雙方只會互相投訴,小事化大,激發鄰里糾紛,甚至造成肢體衝突、法律訴訟等,令鄰里關係更趨惡劣,為居民日常生活或大廈管理帶來諸多麻煩。長此以往,受影響的不但是當事人,還有周圍的鄰居。

現今香港的居住環境過於擠迫,更出現房住屋模式,使有關反社會行為的投訴隨之增加。
現今香港的居住環境過於擠迫,更出現房住屋模式,使有關反社會行為的投訴隨之增加。

專家詳解改善方法

邱博士稱,透過不同方法,可幫助改善社區內出現反社會行為的情況。在公屋及社會房屋等出租房屋,可制訂罰則和規管機制,利用扣分制等罰則阻嚇做出反社會行為的居民,當住戶在一定時間內被扣滿若干分數時,便會被要求搬離住所。反之,社區亦可建立獎勵機制,例如住戶一年內未曾遭投訴,可換取獎賞或獲得優先維修居所等待遇。

另外,對於因精神或家庭問題而作出反社會行為的住戶,政府或社福機構可派外展社工或輔導員,進行家訪及提供心理輔導,並配合適當的計劃協助他們。社區更可舉辦社群活動讓居民參加,增強他們的社群感,從而加強鄰里間的友好關係,使住戶能夠互相妥協,減少反社會行為的產生。從另一層面而言,若鄰里關係良好,居民間互助的機會更高,並可造成群體壓力,促使經常對他人造成滋擾的人士規範個人行為。

當鄰里間發生糾紛或滋擾問題時,管理公司往往不願得失任何一方,所以不太樂意介入,反而任由住戶私下解決或交由相關政府部門處理。然而,少了管理公司調解住戶的步驟,每每直接交由政府部門處理,或會令爭拗雙方的關係更惡劣。從專業角度看,管理公司可為從業員提供訓練,加強他們調解糾紛的能力,幫助住戶尋找共識,解決問題。

最後,住宅區的設計或規劃,例如樓層平面布局、結構和每樓層單位數量等,同樣會影響居民感知反社會行為的程度。邱博士舉例,單位一字排開的「大單邊」,相比「井」字型住宅樓宇窗戶對窗戶的設計,住戶面對較少噪音問題,能減少反社會行為造成的影響。另外,社區及樓宇的設計,某程度上可影響居民的社群感,例如屋苑可預留更多讓群體聚會、聯誼的公眾地方;如住宅屬大單邊排列,而各戶均有安裝鐵閘的話,當鄰居經過走廊時,或可增加屋內住戶打開屋門與對方聊天的機會,促進鄰里間的溝通。

各家自掃門前雪無助解決問題

雖然反社會行為會為社區造成負面影響,但如果居民積極面對問題,亦能帶來正面影響。因為當居民有不滿時,可能會更加主動參與大廈組織或社區管理事務,例如社區經常出現高空擲物的情況,業主可能會自發召開會議,提出加裝閉路電視等方案。邱博士補充,反社會行為能否為社區帶來正面影響,很視乎居民的凝聚力及在問題發生後是否積極介入,不能一概而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