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消息氾濫 學者研究如何讓真相廣傳 - 明報升學網

假消息氾濫 學者研究如何讓真相廣傳

隨著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興起,大眾擁有更多接收資訊的途徑。兩年多的疫情下,關於健康及防疫的信息氾濫,當中很多都是經由社交媒體或親友轉發而來。例如疫情初期的搶購廁紙,以至今年第五波疫情的超市搶購潮,都與假消息誤導有關。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助理教授代悅博士針對假消息的現象進行研究,希望能有效遏止假消息傳播並作出糾正。

假消息氾濫 學者研究如何讓真相廣傳
自疫情爆發以來,曾因假消息誤傳而引起搶購潮。

代悅博士指,針對假消息傳播的研究早在幾十年前已出現,但未有集中討論新興媒體。近年社交媒體普及,社交平台上充斥林林總總的假消息,其中很多均以嘩眾取寵的標題和文字吸引大眾點擊閱讀,讓假消息更迅速、更容易地發酵,在生活不同層面上造成巨大影響。在公共生健康、經濟和政治方面,以健康相關的假資訊最容易被廣傳,除了因為內容切身,一般人多數沒耐性和時間分析和消化科學數據,往往希望盡快得到答案,所以不會花時間追根究柢,只要收到關乎自身或家人的健康資訊,便會急著轉發,容易造成以訛傳訛。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上的朋友圈都是與自己思想立場相近的朋友,在已有既定立場引導下,會更容易相信朋友轉貼的資訊,而較少主動核實資訊內容。

假消息 傳播容易糾正難

不實資訊防不勝防,尤其是當人們遇到陌生或突如其來的事情,假消息最容易被廣傳,例如新冠疫情起始時,普羅大眾對此疾病未有足夠認知,未清楚了解其傳播途徑及預防方法,導致當時每日被流言困擾,影響生活。代博士補充﹕「人類本身存在『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即是傾向相信和自己日常行為與思想一致的信息,當他們接收到與自己立場不一致的信息時,會自動為其準確性打折扣,認為該信息不可信或存在偏見,所以要糾正假消息非常困難。」例如外國有調查顯示,儘管科學數據並無顯示打流感針與自閉症有關,但仍有部分相信流感針會導致幼童患上自閉症的家長對此深信不疑。代博士又指出,糾正政治及經濟方面的資訊,較糾正公共生健康資訊的成效為低,因為大眾在消化政治領域的信息時,常常會滲入大量主觀因素。大眾的政治立場往往涇渭分明,把人區分成內、外團體(ingroup & outgroup),所以「確認偏誤」的影響更為強烈,以致很難接受與其立場相違背的信息,這對於糾正假信息而言是一道很難跨越的障礙,糾正的效力也相當有限。

假消息氾濫 學者研究如何讓真相廣傳
代悅博士致力研究方法澄清假消息,避免公眾受誤導。

既然難以改變人性傾向,代博士希望透過研究,為澄清假消息找出其他有效的方法。例如我們可在假消息出現後發放警示信息(pre-warning message),用意是向一些已看到或即將接觸假消息的人士發出警告,提醒他們判別內容真偽,作用有如為人們接收信息時「打預防針」,避免「假消息病毒」入侵。此外,代博士其中一項實驗亦顯示,由於大眾都喜歡閱讀具一致性的故事,所以在糾正假消息時,不妨在道出真相後再解釋出現假消息的原因,以去除偏誤(Debiasing Messages),大眾會較容易接受之餘,也會加強對真相的印象。代博士期望藉著以上研究和結合認知心理學的實驗,可以幫助一些事實查核(Fact-checking)的專家或媒體,能夠更準確地查證消息的真偽,以及使用一個更有效的述手法來糾正假信息,以免假消息進一步廣傳。

分享前要三思

儘管現時經營社交媒體平台的企業有責任過濾和防止假消息傳播,但同時亦引伸出言論自由會否受威脅的疑問。代博士認為讓用戶自由發表意見對於社交媒體公司而言是「雙刃劍」,要考慮如何在遏止假消息傳播和維護言論自由之間取得平衡。所以她認為,遏止假消息的最佳方法是透過持續的教育,培養社會大眾的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辨別假消息的特點(如誇張煽情的標題、缺乏論點及可靠來源的信息等),不要輕易相信無科學根據的資訊,更要小心一些看似言之鑿鑿的偽科學資訊,避免讓這些流言與迷思所誤導。此外,受眾應對新聞內容持批判態度,主動求真,多方面去核實消息的來源和真偽,並且應該選擇可靠和具公信力的媒體及消息來源,以獲得真確的資訊。同時,大眾亦應意識和承認自己本身的偏誤,嘗試以客觀角度看待事件。她建議,在社交媒體上避免盲目、快速地「一鍵分享」,已是讓謠言止於智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

實驗短片

如有興趣了解代悅博士有關糾正假消息的實驗,歡迎按此到城大網站觀看相關短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