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空間不均等問題 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 明報升學網

反思空間不均等問題 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城市規劃息息相關。然而,世界各地不少城市存有諸多空間不均等、資源錯配的問題,當局卻未有全面考量。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學系張曉玲教授早前發表有關紐約市空間不均等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期望喚起各方注意,推動城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學系張曉玲教授認為,城市規劃應以市民作核心考量因素,才能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學系張曉玲教授認為,城市規劃應以市民作核心考量因素,才能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古往今來,城市發展總是不斷變化,在法國巴黎的歷史上,新橋的出現連接了塞納河兩岸,從而使巴黎這座古城開啟現代化的進程。為帶動更高效的經濟發展,全球的城市包括香港在內,當受更高效率的生產、消費和休閒空間驅使,不斷集聚和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空間,被不同的城市利益相關者開發、重建和轉型,使城市功能在時空間序列中不斷出現住區分化。

城市空間不均等(Spatial inequality)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通常指在全球化、城市及區域發展過程中,社會及經濟發展之間的複雜互動下,導致城市空間出現資源發展及要素配置失衡與錯配的現象。張教授解釋,城市因為受限於其擁有的自然資源(如土地、水、能源礦產等)不均條件,在具體的配置過程中或會因社會經濟和市民個體需求差異等原因,導致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分配失衡,因而反向影響了城市功能結構的集聚,令市民在使用日常生活必須的基礎和服務設施時,會面臨空間不均等的問題。

空間不均等問題在每個城市都會出現,城市決策者應積極修復失衡現象。
空間不均等問題在每個城市都會出現,城市決策者應積極修復失衡現象。

城市規劃與市民密不可分

張教授一直積極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同時非常關注市民如何在經濟、社會及環境三方面能均等地享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她與研究團隊在發掘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及亟待解決的焦點問題時,聚焦城市發展和轉型中的空間不均等問題,並認為位居全球經濟發展前列的紐約,是研究此課題的典型案例。紐約市由五個區域組成,包括曼克頓、布魯克林、皇后區、布朗克斯及史丹頓島,人口密度高,亦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很多不同種族及社會階層的人在此生活,然而卻存在嚴重的經濟及公共設施配置不均的情況。

「在考慮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及邁向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量公共資源配置要以誰作為核心考量,我認為當地居民的訴求及意願為之首要。」故張教授的研究統計紐約各區的市民步行前往三大主要鄰里設施所需的時間,包括購買日常必需品的雜貨店、上班必須乘搭的公共交通工具及用於娛樂、休閒及社交的綠化空間,並進行量化分析,衡量一個城市對市民的意義及價值。

研究結果顯示,能夠容易使用鄰里設施的區域,大部分集中在曼克頓、布魯克林西北部及布朗克斯南部,皇后區及史丹頓島的市民難以步行至鐵路站;相對貧困的市民較難到達交通點及綠化空間,但較容易到達雜貨店。張教授解釋﹕「我們發現紐約的雜貨店一般都有提供速食,是無法負擔較貴食物的窮人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這可能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影響。」張教授指,團隊原本並沒有針對特定群組進行分析,但卻意外發現有56.1%黑人、54.79%女性及58.31%老年人都較難到達以上提及的三種鄰里設施。

張教授以「阿隆索地租模型」解釋研究結果﹕「判斷樓宇的價格基於其地段,城市中心的居住成本最高,收入較低的人只能負擔偏遠地區的房價,而剛好偏遠地區資源稀缺,較少公共服務及設施覆蓋,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可步行前往相關設施的可達性則較低,這是空間不均等最原始的核心原因。」加上當城市為多元文化社會,少數族裔的人群比例較高時,他們難以享用公共服務及設施的比例亦會增加,屬全球本土化出現的現象。

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半數黑人、女性及老年人難以步行至地鐵或巴士站、雜貨店及綠化空間。
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半數黑人、女性及老年人難以步行至地鐵或巴士站、雜貨店及綠化空間。

三管齊下 修復失衡現象

張教授透過是次研究,呼籲城市決策者在考慮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完善之時,應以市民訴求及真實意願為核心考慮,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因為只有城市能留住市民,才能夠煥發生機,保持活力,真正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她建議各利益相關者和決策者可利用政府城市規劃策略、市場工具及社會資本,修復有限城市資源配置與市民無限需求之間所產生的失衡。能在需求及資源配置之間達至有效平衡,是一種負責的城市規劃及更新方案。

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優劣勢

張教授過去亦有對香港的城市規劃進行研究,認為本港公共基礎設施可達性及便利性高,較偏遠地區亦有港鐵、輕鐵及巴士服務;香港雖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之一,每平方公里約 7,000人,但沒有嚴重的交通擠塞現象,說明城市資源與人口密度之間達成了相對的均衡。另外,本港每年平均降雨量約2,400毫米,但沒有出現嚴重水浸,交通及排水系統成熟,是優秀城市規劃及建設的見證。然而,香港的科創產業動力不足,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尚待挖掘。科技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始動力,也是能帶來變化的不竭泉源。香港是全球重要金融中心之一,在資本、人力和土地三大要素中,佔據了兩個核心優勢——全球化自由配置的資本和科創人才,應當把握這兩項核心優勢,借助鄰近地區廣闊的市場需求,研發領先國際及可應用的科創產品,彰顯香港的獨特優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