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傳播健康資訊 促進公眾關注及減低恐懼 - 明報升學網

有效傳播健康資訊 促進公眾關注及減低恐懼

這一年多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除了醫學專家和科學家全力應對是次危機,不少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者亦貢獻自己的力量,當中包括健康傳播學者致力促進溝通,彌合科學家和公眾之間的認知鴻溝。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學人員及研究)、傳播及媒體講座教授黃懿慧指出,進行健康傳播研究,目的是與健康資訊受眾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令信息傳遞更及時和全面,同時向政府、衞生部門及傳媒建議適當的政策方案,做好防患措施,幫助社會更快回復「健康」。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學人員及研究)、傳播及媒體講座教授黃懿慧認為,發布健康信息需要及時、主動及一致,而且決策者須妥善在促進公眾關注和減輕他們恐懼之間取得平衡。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學人員及研究)、傳播及媒體講座教授黃懿慧認為,發布健康信息需要及時、主動及一致,而且決策者須妥善在促進公眾關注和減輕他們恐懼之間取得平衡。

近二十年,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及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爆發,讓大眾更關注健康傳播。除了以上傳染疾病預防(如防疫策略、疫苗使用),其實健康傳播研究方向及涉獵層面相當廣泛,還包括藥物成癮與濫用、醫患關係、生育計劃、戒癮行為(毒、煙、酒、暴力及不良習慣)、就診習慣和臨牀決策,以及疾病污名化(例如愛滋病)等內容,以上都是傳播學者及整個社會所關注的議題。由於疫情、濫藥等現象會為人類健康帶來嚴重風險,故此從傳播學視角來看,有關研究亦包含風險溝通的元素。

新媒體賦權 人人都能發布健康資訊

黃教授認為,在重大公共衞生危機事件情況下,政府和衞生部門自然需要承擔起傳播健康資訊的主要責任,但新媒體的盛行,賦權社會大眾傳播不同的健康信息。任何正式、非正式的媒體都可能成為溝通媒介,意見領袖、網絡紅人,以至一般民眾,都可以發布各式各樣的資訊。

至於受眾多會接收或認為哪方傳播的資訊比較可信,黃教授認為需視乎不同題材而定。如果內容有關時裝、娛樂等,公眾媒體、意見領袖及網絡紅人等所發表的內容,認受性可能較傳統的資訊傳播者為高。然而,就健康資訊而言,多數受眾會較相信政府、衞生部門及學者專家所發放的資訊。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雖曾有大量錯誤資訊廣泛流傳,但各地政府或衞生部門能尋求專家和學者的意見,提供全面及即時的正確健康資訊,並釐清謠言,故更為受眾信任。

風險認知與管理十分重要

民眾對風險的認知決定其個人行為,因此風險認知與管理直接影響公共衞生的成效。有研究發現,一般民眾與科學家對同一議題的風險認知迥然不同,例如科學家認為核能所產生的風險極低,而一般民眾則認為核能十分危險;此外,科學家認為拍X光片的風險度較高,但民眾則認為其風險極低。雙方對於健康及風險議題的認知不同,其中重要原因是雙方對同一事物的知識水平和情緒反應不同。黃教授就此問題展開研究,探討如何縮小雙方之間對風險認知的鴻溝,從而促進有效的溝通。她表示﹕「以新冠肺炎為例,一方面,必須將風險級別提升到一定水準,以便人們有足夠的意識和警覺,以採取建議的合規措施,例如洗手、自我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另一方面,風險和危機研究學者也希望敦促公眾保持冷靜、秩序和守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低風險。」

黃教授亦重申,發布健康信息要符合危機溝通三大原則——及時、主動及一致,在風險及科學溝通裏必須維持高度透明,決策者須妥善在促進公眾關注和減輕公眾恐懼之間取得平衡。信息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溝通的成效,政府是當下主要的資訊發布者,應該善用多個媒體管道來傳達關於疫情的重要信息,以便覆蓋更多的受眾,同時也應該做到根據不同管道的特性,制訂不同的內容。

目前為止,本港的疫苗接種率在亞洲不錯,但仍遠低於英、美等西方國家,黃教授認為有必要進行檢視探討是否溝通環節出了問題。她指出﹕「民眾在面對風險問題時,持有特定的心理反應,他們在認知風險的過程中,格外受到某些風險特性的影響,包括風險是自願承擔或是被迫接受?風險是熟悉的或是外來的?災害的發生就失控而言是極集中的還是分散的?對子孫後代是否有害等。就我最近發表的研究來看,接種疫苗的意願與受訪者對政府的信任及對疫苗的信任程度關聯甚大,對政府的信任程度愈高者,愈傾向願意接種疫苗。」當然,部分民眾對新疫苗本身有許多疑慮,也影響接種的意願。「因此,相較於只宣傳接種疫苗的益處,對這部分『疫苗猶豫』人群表達一定的同理心,傾聽他們的觀點或許會成效更佳,而這些都需要政府與民眾進行積極溝通。」

健康傳播可加強受眾面對新冠肺炎的認知,有助提升對疫情的意識和警覺。
健康傳播可加強受眾面對新冠肺炎的認知,有助提升對疫情的意識和警覺。

正確方式傳播健康信息 提升民眾信任

在危機溝通情境下,信息的內容(What to say)及溝通態度(How to say)非常重要。

黃教授引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五月份有關新冠疫苗的研究報告指出,政府主動、及時、公開及透明地發布疫情的相關信息包括﹕每日疫情基本數據、疫苗採購和接種數據、出現不良反應人數、疫苗接種注意事項等,將有助提升民眾信任。「現在香港特區政府在信息公開工作上也作出努力,比如為新冠肺炎專門設立了『同心抗疫』網站,每日更新疫情以及疫苗的有關信息,這對抗擊疫情都是有所助益的。」

此外,信息發布者的溝通態度在提升民眾信任方面至為關鍵,其影響力甚至會高於信息內容,因為受眾可能不太了解傳訊者所表達的內容,並認為內容深奧、數據繁雜,然而,若能令受眾感到真誠,化解民眾的疑慮,自能使民眾更易接受。

黃教授建議政府聆聽民眾意見,並在制訂公共衞生政策時,將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納入考量。她提倡定期進行研究調查,剖析外界環境變化,釐清健康及風險議題的本質,並了解組織與公眾對議題認知的差距。此外,她亦希望政府能及早進行社區溝通工作,邀請社區居民參與議題的決策過程,以充分了解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以及具體問題。

談到最近疫情為全球帶來的嚴重衝擊,黃教授表示,世界各國都竭盡所能控制疫情。控制的速度和成效,取決於不同政府的因應策略,另外,也涉及當地經濟、衞生條件、社會文化背景及民眾的防疫意識等。如何公平地在國際以及國內進行疫苗分配,也是每個政府都需要考慮的問題。目前全球疫情肆虐,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獨善其身,只有共同攜手對抗,才能早日迎來抗疫曙光。

黃教授獲選為國際傳播學會院士

黃教授近日獲選為國際傳播學會院士,是該學會成立七十餘年來,兩岸四地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女學者。是次獲選除了表彰黃教授對傳播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外,更對她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