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可代替現實溝通模式 - 明報升學網

科技不可代替現實溝通模式

科技不可代替現實溝通模式
資訊科技推陳出新,人人的手機必有安裝數個社交媒體、通訊軟件,從前要和朋友見面才能得知的近況,現在只需輕掃智能電話的屏幕,便能看到他到過的地方,近來又迷上什麼,甚至可以按一個讚來表示「已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彷彿超越了現實的界限,而人和電腦的關係也超出了次元的框框。對這個界線漸趨模糊的世界,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助理教授代悅博士認為,使用通訊科技亦要不忘在現實世界中建立關係。

科技不可代替現實溝通模式
代悅博士認為,科技無分好壞,只要運用得宜,便是與人聯繫情感的良好工具。

電子郵件面世的時候,只是一個工作上的溝通工具、企業間的商業交流,因此當時的學者認為,利用通訊軟件溝通遠遠不及面對面聊天。代悅博士表示﹕「在日常溝通,我們不能從電郵中表達與反映表情、眼神及肢體語言等線索,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六至七成是憑這些線索建立起來。」不過,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通訊軟件的功能也推陳出新,加入了不少表達語氣情感的表情符號,更超越了文字,可以利用錄音、相片和影片來傳遞信息,「無可否認,通訊軟件令我們的溝通方便了許多,例如我的朋友在美國,與香港有時差,但我們仍可以透過信息、視訊等聯絡。」

現今世代,都市人的生活已離不開社交媒體和通訊軟件。我們透過社交媒體,不用和朋友直接對話也能得知對方的近況,甚至連平日接觸不到的偶像也能像朋友般互動,感覺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確是愈縮愈小。代博士卻提醒﹕「在網絡上單向的觀察和留言,其實稱不上是建立關係,關係是需要互動的。」面對偶像的直播和帖子,我們看到他們和粉絲互動而感到高興,其實是「替身效應」作祟,她解解﹕「因為粉絲和我們的地位平等,當看到偶像回覆其他人時,就會想像他和自己互動一樣,距離感就拉近了。」

科技不可代替現實溝通模式
通訊軟件和社交媒體程式普及,今天只要輕掃屏幕便可知道朋友的最新動向。

線上情緣愈久謊言愈多

沒有互聯網時,人們靠信件聯繫,或是交一兩個素未謀面的筆友。不過,有學者曾指出,兩人沒見面日久,單靠信件交流,會把對方幻想得非常美好,與真實性格產生落差。情況有如現代男女用交友網站或應用程式認識新朋友,代博士表示﹕「有研究指出,在交友程式的簡介上,男性會在身高一欄誇大一點,而女性又會在體重一欄把自己真實的體重寫輕約五磅。」

即使科技進步,交友方式由寫信變成網上聊天,但代博士指學者的學說仍未過時,因為人總會不知不覺在網絡上呈現最理想的一面,日子愈久,便會將對方幻想得愈美好,直至現實中見面時反而失落感愈大。「現實與幻想的落差會隨着時間逐漸擴大,所以有研究指,最好在網上結識一星期左右就相約見面,這樣既不會因過多的幻想造成落差而產生失望,又可憑藉之前一周的溝通而順利建立進一步的關係。」

代博士認為,即使網絡上的關係有多繽紛,也不能忽視現實中的關係。通訊軟件能為我們拓展人際關係,但要關係更長遠和穩健,終歸不能與現實世界完全脫軌。當然,聰明地使用通訊科技,知道何時需要面對面交談,而何時又可透過通訊軟體保持聯繫,也是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科技不可代替現實溝通模式
科技進步,通訊軟件和社交媒體程式愈來愈多元化,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模式。

人類對AI又愛又怕

電腦能夠做到的事情愈來愈多,近年更出現了一些「虛擬管家」、「AI女友」的人工智能程式,以虛擬人物的形象出現。其乖巧、貼心的討好形象竟引起部分人的寵愛,甚至萌生與電腦虛擬角色結婚的念頭,更付諸實行。代博士卻指,這種人與電腦的情感投射並非新鮮事﹕「早在五十年代,有人每天早上一邊看電視新聞,一邊吃早餐,久而久之也會把新聞主播當成自己家人看待。」不過,她指出人們對AI的認知具有兩面﹕人類喜歡AI帶來的便利,卻恐懼太聰明的AI,因為會害怕電腦脫離自己的掌控。

無可否認,通訊科技早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工具只在乎我們如何去使用。在這個「呃like」的時代,很多人都只會把美好、想被人讚好的一面放到網絡上。代博士稱﹕「經常留意別人『優越生活』的動態,其實會引來反效果,因為會漸漸變得自慚形穢,覺得自己的現實生活過得不比人好。」科技無分好壞,只要運用得宜,便是與人聯繫情感的良好工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