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正在重塑世界的運作模式,從通訊網絡到人工智能應用,科技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面對這樣的挑戰,人才培育成為關鍵。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系堅持「扎實基礎、靈活應變」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無論面對產業挑戰或新興技術,都能從容應對。學系開辦多年的「信息工程學」,以及與理學院的數學系合辦的「數學與信息工程學」,均強調理論與實踐並重,致力培育具創新思維和解難能力的資訊科技專業人才。

以堅實基礎迎接科技變化
「我們不等市場變化才調整課程,而是希望先行一步。」信息工程學系劉永昌教授回顧系內發展歷程時指出,信息工程的核心在於「如何讓資訊有效地傳遞到合適的人手中」。早期課程聚焦通訊與網絡基建,隨着科技發展,學系逐步將重點拓展至人工智能(AI)、大數據分析、網絡安全及應用開發等前沿領域。
他補充,學系近年新增多門新興科目,包括大型語言模型(LLM)、區塊鏈應用、數碼鑑證、電子支付及加密技術等。「五年前ChatGPT尚未出現,但我們早已教授其背後的機器學習原理。當新技術出現,學生自然能理解其運作邏輯。」
靈活選修 鼓勵跨界創新
課程設計由淺入深,兼顧理論與實踐。學生首兩年打好軟件編程、硬件架構及數學基礎,第三、四年可按興趣選修專修方向,包括「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網絡安全」、「通訊與網絡系統」及「理論與數學」等。
信息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周思驍教授解釋,不同的專修方向並非限制,而是引導。「有人專注網絡安全,也有人同時修讀AI與通訊課程。我們鼓勵跨界組合,因為創新往往誕生於此。」學系亦會定期檢視課程架構,評估新興科技是否值得設為獨立科目,確保課程內容與時俱進。
為研究與學術發展鋪路
相較於每年約80名學額的「信息工程學」,「數學與信息工程學」課程每年僅錄取十多名學生,屬於精英化小班教學。劉教授形容:「這個課程自設立起便以研究為導向,特別適合立志從事科研或日後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周教授補充:「課程強調理論深度與跨領域能力。學生除了掌握信息工程核心技術,還需修讀更深入的數學與統計科目,為日後從事學術研究或高階算法設計奠定堅實基礎。」
自開辦以來,信息工程學系兩個本科課程每年合共有十多名畢業生會繼續深造,不少人於國際頂尖學府取得博士學位。時至今日,信息工程學系的畢業生遍佈世界各地,除了從事資訊科技研發工作外,不少在香港各大學任教,或在海外知名大學當教授。

軟硬兼備 理論扎實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許多學生誤以為學懂應用即可。劉教授提醒:「不少同學對AI感興趣,但未必意識到背後需要深厚的數學基礎。沒有基礎,你能看到結果,卻不懂其原理。」
因此,課程要求學生在初期同時掌握軟件與硬件知識。「舉例說,我們不要求學生設計晶片,但必須理解電腦運作原理、GPU運算優勢及瓶頸所在。」他笑稱:「這樣學生將來才知道哪個方案真正可行。」為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學系設有入學測驗及基礎補強課程,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穩步進入進階學習階段。
延伸應用 開拓多元出路
信息工程應用遍及通訊網絡、醫療數據、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建設,畢業生出路廣闊,包括網絡安全、通訊科技、軟件開發、科研及創業等。周教授表示:「有畢業生被Google聘用,負責數據中心基建;有的在電訊公司設計通訊系統,也有人於金融監管機構或科學園初創企業發展。」部分學生更投身網絡安全領域,成為「紅隊」(Red Team)專家——合法測試企業防禦力,協助加固網絡安全。「他們覺得這份工作既刺激又具挑戰性。」
在科研方面,信息工程學系亦屢獲佳績。最近,學系的周斯明教授及其指導的中大本科畢業的博士生,憑結合AI與網絡安全的研究獲國際會議獎項。該研究針對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私隱與保密問題,探討在保護用戶數據的同時提升模型效能,成果備受關注。
劉教授總結:「真正競爭力不在於追逐潮流,而在於理解原理與靈活應變。科技五年一變,但數學與工程原理永遠不變。只要基礎夠扎實,學生未來面對任何新技術,都有能力立於浪尖。」
課程資料
課程名稱及聯招編號
信息工程學(JS4446)
最低入學要求
.中文及英文達3級或以上;
.數學達4級或以上;
.公民與社會發展(達標);
.生物 / 化學 / 物理達3級或以上或一科延伸數學達3級或以上;
.任何一科選修科達3級或以上。
課程名稱及聯招編號
數學與信息工程學(JS4733)
最低入學要求
.中文達3級或以上;
.英文達4級或以上;
.數學達5級或以上;
.公民與社會發展(達標);
.一科延伸數學達5級或以上;
.其他一科選修科達4級或以上,首選生物 / 化學 / 物理 / 信息與通信技術。
查詢
電話:3943 8385
電郵:dept@ie.cuhk.edu.hk
網址:www.ie.cuhk.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