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記下城市點滴 傳承文化反思生活 - 明報升學網

文字記下城市點滴 傳承文化反思生活

遊歷外地時,我們會特別留意當地有趣的人和事。回到香港,大家又會否留意身邊點滴,並透過各種形式保留此時此地的回憶?城市文學以想像和描繪去建構及記錄屬於這片土地的人生百態,傳承文化與記憶;生活寫作就是透過作者回憶和感受生活,深入細膩地以筆尖記錄個人經歷。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英文系副教授李曉恩博士研究城市文學多年,並在課程中引入生活寫作,引導學生撰寫社區街坊的故事,使珍貴的集體回憶與不同年代及社區的生活文化得到保存。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英文系副教授李曉恩博士鼓勵學生多探究各種寫作風格,還要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記錄城市面貌,反思生活。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英文系副教授李曉恩博士鼓勵學生多探究各種寫作風格,還要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記錄城市面貌,反思生活。

城市日常千絲萬縷,只要大家願意停下急速腳步,花時間探索及了解,不難找到獨特兼值得保留的東西。世界各地不同的作家運用各種文學形式,如詩歌、散文、小說及戲劇等,描繪城市的面貌,利用想像去建構光怪陸離的社會及刻劃不同人和事之間的互動;也有一些作家及城市旅人以記錄個人日常生活的點滴為主軸,採用不同「生活寫作」(Life Writing)的文體,如自傳、傳記、回憶錄、合傳、日記、遊記及書信等,以保存個人的回憶與經歷。他們的寫作很多時也會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及城市生活的各種面向。

記錄城市面貌 反思社會問題

李曉恩博士主要的研究範疇,是十九至二十世紀初英國文學及城市文學。她指出,十九世紀是歷史上現代城市發展的關鍵時刻,見證大城市如倫敦和巴黎的興起及發展。「那些新興大都會啟發不少文學家或藝術家透過作品反映城市面貌,運用想像去構思不同的故事,以及記錄個人當時的生活體驗和對文化藝術的反思。」例如《現代生活的畫家》(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的作者、法國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著有多部經典小說如《孤雛淚》(Oliver Twist)的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創作《拱廊計劃》(The Arcades Project)一書的德國猶太裔作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等。以狄更斯的《孤雛淚》及《荒涼山莊》(The Bleak House)為例,作者不但使用象徵符號與隱喻代表想捕捉的情況,還對環境及事物注入個人情感。城市在他的筆下遠遠不只是一個小說的場景,它還擁有特別的象徵意義。在《博茲札記》(Sketches by Boz),筆者就像利用素描方式,以文字呈現不同的城市景象。

再舉一個更為人熟悉的例子。由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創作的福爾摩斯系列小說,或後來改編的電視劇集,同樣膾炙人口,為人樂道,但大家可曾留意作品反映了不少城市景象?李博士指出,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經常穿梭倫敦市內廣闊而錯綜複雜的大街小巷進行調查,讀者閱讀時,彷彿親歷其境,窺探昔日倫敦的人物、鮮為人知的城市角落和日常生活。「事實上,很多十九世紀下半葉文學作品呈現的城市狀況,例如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中,有一分支為社會問題小說,揭示各種因城市現代化與工業化而構成的社會問題和議題,如貧富懸殊、童工等現象,這些往往能讓現代讀者產生共鳴。」

一些知名作家喜歡在創作裏,捕捉現代城市瞬間的情景。
一些知名作家喜歡在創作裏,捕捉現代城市瞬間的情景。

貫穿昔今 一筆一觸傳承回憶

李博士對城市文學的興趣,啟發她在教學工作中,鼓勵學生透過欣賞城市文學、進行生活寫作,聯繫過去與現在。在一個以文學及城市為主題的選修科中,學生首先閱讀不同文本,認識當中採用的文學技巧,如狄更斯的《博茲札記》運用的現實主義寫作技巧、英國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應用的現代主義美學和意識流、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在《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展現的後現代主義風格等。然後,學生善用學到的文學技巧,配合圖畫、相片等影像,加上個人體驗,進行創作。

街道每個角落充斥回憶,在另一科介紹生活寫作的科目中,學生透過閱讀文學作品及個人寫作訓練,學習不同生活寫作的文體,如回憶錄、自傳、遊記及散文等。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需組成小組,選定一個能激發組員個人或集體回憶的地方為研究及創作的目標,並前往該地進行實地考際。學生可選擇以不同形式的故事及人物刻劃的方式,描繪和記載個人的回憶和經歷,以及思考個人生活與城市的關係。有些小組選擇以人物刻劃和口述歷史的形式去創作,因此也會進行一些訪問。參與的學生曾走訪屋密集的天水圍、俗稱「囍帖街」的利東街、仍保留大牌檔的士丹利街及海味店林立的西營盤等。李博士對以城市記憶和利東街為習作主題的創作印象頗深刻﹕「一名自小在灣仔區成長的學生,以她的童年回憶作切入點,以文字及照片描繪城市變遷對社區及個人生活的影響。為了習作舊地重遊,勾起不少回憶,眼前新舊影像交替,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另一組學生接觸了家族經營大牌檔的檔主,並透過細緻刻畫人物,記錄大牌檔的發展史,內容同樣豐富。

學生曾以俗稱「囍帖街」的利東街,作為習作主題。
學生曾以俗稱「囍帖街」的利東街,作為習作主題。

口述歷史 記載社會變遷

綜觀各組的創作及口頭匯報,可見學生從學習城市文學及進行生活寫作的過程中,有機會認識及接觸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了解別人的日常生活,例如曾有學生選擇跟西營盤海味店店主和一些老街坊傾談,建構該社區的口述歷史,從中得知社區的歷史與變遷,以及不同年代的人的生活文化點滴。同時,學生亦獲得空間反思文化及社區變遷等不同社會議題。接下來,就是基於事實,應用各種文學創作技巧,描述細微有趣的見聞,並表達其深刻的看法與感受。

學生經常在過程中遇上挑戰,如怎樣仔細觀察現場,再生動地描寫環境;怎樣從瑣碎事情捕捉受訪者的性格和感受,繼而刻劃人物。李博士會提醒他們,一方面必須具備敏銳觸覺,也要懂得從生活的日常去尋找寫作的元素。當然,良好的文字功力能令讀者更易投入。

李博士認為,欣賞城市文學作品,會引伸不少關於生命、文化、社會、自身處境及人際關係等人生課題的問題,值得深思細味。此外,學生在剖析經典作品及實際體驗生活寫作的過程中,亦能鍛煉分析力、批判思維等通用技能,以及提升寫作技巧,對未來工作大有裨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