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娟老師分享推動STEM心得 「課堂注入STEM元素須以學生為本」 - 明報升學網

鄭麗娟老師分享推動STEM心得 「課堂注入STEM元素須以學生為本」

常言道「教學相長」,此話放於近年本地教育界推行STEM教育,足見透過教導與學習,學生有所進步,教師也漸累積了一定的教學心得。擔任初中綜合科學科科主任的鄭麗娟老師,身兼STEM統籌主任。她的心路歷程和箇中體會,值得有志將來當科學科教師的中學生參考。

任教於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的鄭麗娟老師,轉眼間已從事教育工作28年。在2016/17學年,隨着教育局於本港中、小學推動STEM(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教育,她亦開始參與策劃校內相關教育活動。

鄭麗娟老師分享推動STEM心得 「課堂注入STEM元素須以學生為本」
▲鄭麗娟老師憑橡皮筋車教案,獲得由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主辦的「STEM教案比賽2017」的中學組冠軍。

2019年11月3日(星期日)《高中生多元升學資訊日2019》
由星級教育顧問團隊,傳授大學選科分析、DSE應試準備,及海外留學資訊,助高中生應付12月JUPAS首次選科,籌劃本地及海外升學策略。
入場即送《2020 JUPAS 選科速遞》乙本,立即登記,以免向隅!

回看初入職至2016年,她因資訊科技發達而經歷教學模式的轉變。從使用教科書、黑板、粉筆與模型,解釋科學包括生物科的理論,然後學生跟着課本指引做實驗,變成教師讓學生於上課前藉觀看短片回答問題來預習,加上教師運用模擬程式協助學生理解理論,而師生在課堂裏也基於知識作出提問,學生再以知識解釋現象,發展探究式學習。

教師變促進者角色 助學生學習

2016年至今,鄭老師體會另一次教學上的改變。她既要思考如何在課堂中注入STEM元素,還要清楚明白當中須以學生為本,教師變了促進者角色,主要負責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經過讓學生於科學堂以自備物料製作濾水器,中二全級於STEM活動自製涉及作用力原理的氣球車,跟設計與科技科教師合辦橡皮筋車比賽等活動。鄭老師坦言,最初教授STEM因沒有固定課程,故教師要因應學校資源和學生程度設計相關課程與活動。「我在大學唸生物科,要在教學與工作上配合STEM教育,實在具挑戰。我選擇從師生都較易掌握又跟課題相關的主題,如氣球車着手。此外,先行舉辦小型活動,較易安排細節。」

鄭麗娟老師分享推動STEM心得 「課堂注入STEM元素須以學生為本」
▲鄭麗娟老師和團隊為中二全級舉辦有關智能家居裝置的活動,引導學生藉設計裝置,解決家居問題。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了提升教學質素,她修讀大學短期課程,學習在科學探究領域裏增添科技元素,如以科技協助做實驗。同時,研習編程技巧。其任教學校則參加教育局校本支援計劃,讓她與其他相關教師掌握所需專業知識,設計跟課程融合的STEM活動。及後,她和團隊教師為中二全級舉辦主題環繞智能家居裝置的活動,引導學生藉設計裝置,解決家居日常問題,改善生活。其間,可謂教學相長。

參與比賽及到海外交流 獲益良多

參加比賽與到海外交流也使鄭老師獲益良多。從不同機構舉辦的比賽中,她可一試實力,並觀摩其他參賽學校的水平。取得理想戰績如冠軍和銅獎,代表外間對她教學工作的肯定。談及獲獎心得,她說:「平日要樂意接受新事物,多聽講座及參加工作坊,以了解STEM教育的發展及其他學校情況,多跟校內團隊協作,多反思以明白自己的不足。」

鄭老師於今年3月透過教育局主辦的i-Journey計劃,到芬蘭的大學修讀5周關於跨學科學習及開拓與創新教育的課程,她認為,得着是看到師生間互信,「自主」建基於「信任」。雖然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但老師相信學生能夠按自己的進度學習。當學生覺得學習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時,學習的過程自然會發生。此外,教師樂於讓學生自主,如容許他們選擇匯報方式。這些觀察對她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STEM教育 長遠需要更多人手

作為初中綜合科學科科主任兼STEM統籌主任,她表示,新入職負責有關科目的教師,宜具備良好的資訊科技素養、解難能力、可帶動學習新知識的好奇心和團隊合作精神等。

另外,她指出,課程發展處於2017年更新香港學校課程至「學會學習2+」的新階段,當中課程的更新重點包括「推展STEM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和「培養開拓與創新精神」,也強調整體課程規劃和跨學習領域合作。

「既然各學習領域均會引入STEM元素,那麼長遠來看,當STEM教育繼續推行時需更多相關人手。因此,我提醒那些有興趣將來在中學任教科學或推動STEM教育的中六學生,宜爭取機會學習編程,培養可綜合和應用各學習領域知識的能力,多留意四周事物,因STEM的課題跟生活息息相關。最後,緊記要懷着不斷進修充實自己的心態。」

相關文章︰
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兩大課程 培養科教老師 為社會作育英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