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CIE)成立於2000年,是本港首間營辦副學士課程的自資學院。20年來,CIE致力透過提供多元化的課程和銜接升學途徑,助年輕人拾級而上,實現大學夢想。
學院於九龍塘和石門(沙田)校園開辦29個全日制副學士及11個銜接學士學位課程,為有志升學的學生提供多一條升讀大學途徑。國際學院由浸大持續教育學院(SCE)管理,秉承浸大教育理念,目標是成為一所在香港及區內領先的博雅學院,並在關愛和創意的氛圍中提供優質教育及全方位的成長活動,促進具國際視野的全人發展。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鍾志杰教授表示,SCE為響應時任政府普及專上教育的目標,在2000年成立國際學院。CIE成立以來,在課程種類、銜接升學,以至校園設施及學習資源等方面的發展愈趨成熟和完備;所提供的課程在SCE整體中扮演重要角色。鍾教授指﹕「CIE多年來發展迅速,由最初只有二百多名學生,擴展至今天每年在學人數接近4,000。學院非常重視畢業生的升學銜接出路,多年來透過『2+2』升學模式,培育了近萬名副學士畢業生升讀本地及海外學士學位課程。去年升學率更創新高,超過9成畢業生升讀學士學位課程,着實為他們高興。」鍾教授相信每名學生都是獨特而滿有才華的,都可以在自己選擇的領域裏發光。學生及校友在學業或事業的成就,亦見證着學院過去20年的成長和蛻變。
踏入新里程,鍾教授期望學院繼往開來,教學質素精益求精,憑藉優質的課程,讓更多學生由副學士順利升讀大學;為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繼續努力,為社會培育更多出色人才。
見證學院20年成長 結合校友力量 繼續回饋社會
“CIE成立20周年,標誌學院發展邁向新里程。作為一所靈活多元的博雅學院,我們將繼續優化學術質素,配合更多樣化的教學和學生發展模式,讓每名畢業生都可充分發揮潛能,盡展所長,在社會各領域作出貢獻。”
國際學院總監吳志榮博士於2001年加入CIE,見證學院的發展與進步,最開心能看到學生蛻變成長,認清目標和方向,積極學習,努力追尋理想。
吳博士當年負責教授經濟和統計等學科,對他而言,加入CIE既是新嘗試,也是新挑戰。「當年CIE剛起步,雖然學院規模小,但教師全都熱心教育,很關心學生全人發展的支援和需要;學生也熱愛學習,常主動發問,積極參與。」這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令吳博士十分熱衷於CIE的教學工作。許多昔日他曾教導的學生,已在不同界別有所成就,有的更負笈海外深造發展。這種深厚的師生情誼,讓吳博士20年來跟他們仍然保持聯繫,他期望學院未來能夠結合校友力量,繼續以關愛和創新,回饋社會。
「2+2」升學模式 配合學生所需
作為本港首間營辦副學士課程的自資學院,吳博士形容CIE一直與時並進,敢於創新。他憶述當年副學士課程推出之初,銜接升學配套尚未完善,畢業生只能銜接海外大學的學位課程。然而,並非所有學生也能負擔越洋留學的開支。有見及此,學院與外國大學合作,在港開辦學士學位銜接課程。後來有感學生對本地大學學位的渴求,CIE自2005年起與浸大各院系緊密合作,開辦自資學士學位課程。課程經由浸大審批,學歷亦由大學頒授,至今共合辦了11個學士學位課程,是學院重大發展里程之一。
CIE及後更在這基礎上,發展一套「2+2」升學模式,讓學生先修讀兩年制副學士課程,再升讀兩年制學士學位銜接課程,合共以四年時間取得由浸大頒授的學位。吳博士說:「『2+2』無縫銜接升學模式讓學生毋須擔心副學士畢業後銜接升學的問題,可專心學業及參與多元化的課外和體驗學習活動。」這種升學模式亦成為CIE的獨特優勢。
完備教學設施 豐盛大學生活
吳博士續稱,CIE積極投放資源優化教學設施,為學生營造優良的學習環境。學院於2006年在沙田石門啟用規模龐大的校園,配合課程發展和教學需要,不斷添置嶄新的教學設備,如具有完善資訊科技設施和服務的學習共享空間和多媒體教學室;為修讀傳理學科學生而設立的媒體傳播實驗室;配合各專業的學科需要而發展的心理學實驗室、環境生態實驗室、食品及營養科學實驗室;以及為推動及加強學術和相關研究活動的跨學科學術研究中心等。凡此種種,都是希望學生可享用雙校園設施和學習資源,提升教與學的質素和成效。
春風化雨育人才 裝備學生創未來
“我希望與學院一同繼續推動校園關愛文化,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協助他們增長知識、尋找學習興趣,同時也能陪伴他們一同進步、成長。”
自2004年開始,鄭瑞琴博士就加入CIE大家庭,負責任教專業中文課程。今年,鄭博士在CIE的教學生涯踏入第16年,她認為在前線教學的最大滿足感,就是與同事、學生和校外的連繫,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她鼓舞地說,看到畢業生繼續升讀碩士、博士,確實深感欣慰,但更高興的是能啟動不同背景學生的前進動力。她指出﹕「曾有一名收到學術警告(academic warning)的學生轉修『專業中文』課程後,成績大躍進,兩年後更以3.78的成績畢業。很高興能幫助他找到追尋知識的喜悅,還認識到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學習,互相勉勵。」
鄭博士於2006年開始籌辦學院年刊《覔》,此書以通識為主題,由教師指導學生籌備各篇專題和訪問。她形容《覔》就像國際學院一樣,代表了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共修成果的歷程。
迎接新時代 教學須與時並進
16年間,鄭博士目睹學生及社會的轉變,認為教學亦要與時並進。她提到,以往的教師較着重知識傳遞,學生也較成熟,懂得計劃未來,社會亦給予充足的機會,讓他們發展專業;如今Z世代的學生充滿熱情幹勁,但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和大數據時代,他們不清楚如何發掘機會,亦不知如何從眾多選擇中,認清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身為教師,我們需要協助學生思考、整合及分析資料,培養他們的批判思考和應用能力,這正是新時代教師面對的挑戰。」
鄭博士未來會繼續在教學上作更多新嘗試,提升學生分析研究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文學作品時會加入不同年代及地區的評論,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同時透過電子學習平台,教導學生探索和研究怎樣應用不同資訊學習,並鼓勵他們自學。
校友回望校園難忘歲月 體驗成功 成就非凡
“在CIE讀書讓我擴闊眼界,更重要的是認識了一班「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大家一同讀書、一同努力,一同追尋夢想。相信母校會繼續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累積經驗,建立自信。我亦會多回校分享學習及創業經歷,讓師弟師妹可從中取經,在不同領域各展所長。”
雷煒程(Lawrence)
.社企長屋設計和長屋科技聯合創辦人
.正修讀中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
.浸大傳理學學士(公關及廣告)畢業
.浸大文學副學士(傳理學)畢業
CIE 20年來,培育無數優秀畢業生,遍及各行各業,各有驕人成就,雷煒程(Lawrence)正是其中一個。他在公關界馳騁多年,近年轉型創辦社會企業,致力為長者提供家居裝修和醫療護理器材支援服務,讓他們可以安享晚年。
Lawrence中學時已立志讀傳理,可惜公開考試成績不如預期,未能升讀心儀的浸大傳理學院。後來,得悉CIE提供傳理學副學士課程,畢業後更有機會銜接浸大的學士學位,於是毅然報讀。Lawrence憶述﹕「當年我在浸大校園上課,學習氣氛濃厚,還可體驗大學生的生活。此外,講師教學方法很有趣,如以話劇形式教中文,即使是學習語文也不覺得沉悶乏味;傳理科講師會構思不同的小組討論課題,與學生一同討論,啟發思考。」眾多講師之中,Lawrence對CIE總監吳志榮博士的教導最難忘。
遇良師成好友
Lawrence表示﹕「吳博士當年是我的經濟科老師,他擅長用不同的例子作說明,以淺白方式講解複雜的經濟學理論,令學生更容易明白。上課時,又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勉勵學生,教學充滿啟發性。」Lawrence不僅喜歡向吳博士請教,甚至還邀請他當「軍師」出謀劃策。當年Lawrence在院方鼓勵下,與同學組隊參加JA學生營商體驗計劃。身為「CEO」的他,既要構思創業營商計劃書,還要帶領隊員完成比賽,最終在重重挑戰下,獲得不錯的成績。汲取經驗後,Lawrence再參加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並在吳博士提點下,勇奪冠軍。這些寶貴的比賽經驗,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領導才能,以及在構思營商概念方面的潛能。
重返校園服務母校 盼以所學啟迪後輩
“我會配合學院學生發展的方向,成為學生與學院之間的橋樑,以及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軟技能,輔助他們順利經歷青少年到成年人的重要階段。”
黃沅婷(Janet)
.現職浸大國際學院輔導員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畢業
.浸大心理學社會科學學士(榮譽)畢業
.浸大理學副學士(心理學)畢業
十年前是CIE的學生,十年後搖身一變成為CIE輔導員,黃沅婷(Janet)以兩個截然不同的身分,體驗CIE的校園生活。她在這裏學習、成長,如今更成為教職員的一分子,陪伴學院一同踏入20周年,想必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Janet因為對心理學有濃厚興趣,中學畢業後報讀CIE心理學副學士課程。起初她以為該專業是非常遙不可及的,但在CIE的學習卻讓她感到很輕鬆,不但有多元化的選修科目可供選擇,而且上課模式亦很適合她,因而產生學習動力,畢業後朝着心理學的方向進發。
創意教學 培養學生創造力
重返母校任職,Janet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畢竟擔任的角色完全不同。以前身為學生,需要不斷學習,汲取新知識;現時除了是一名輔導員外,亦要任教與個人成長及生涯規劃相關的科目,這讓她從中體會到不同年代的學生各自有不同的特質。以往的學生接觸的課外活動種類相對較少,他們較容易從學院提供的活動中選擇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然而,現在的學生從小已接觸多元化活動,擁有豐富經驗及較多的技能,自主能力及創意力亦較高。Janet認為﹕「學院需要提供多元新穎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和學習,而教師亦要從旁輔助他們在眾多選擇中找尋適合自己的方向,增強創新力,讓他們能在眾人中脫穎而出。」
關顧學生發展 培育領袖人才
CIE秉承浸大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透過提供不同的服務及活動去啟發學生潛能;當中包括升學就業輔導、領袖訓練、服務學習及國際化體驗等。Janet提到,學院投放了很多資源培訓學生各方面的通才技能及特質,如創意及語文發展、個人及情緒認識、心靈追求及社會參與等。另外,她又指學生發展中心經常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加入創新元素吸引學生,如「當下.自在.靜觀校園」計劃、學長計劃及編輯小組等。Janet還計劃舉辦有關藝術治療的活動,透過藝術創作幫助學生個人成長、表達個人想法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