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新挑戰城大學者探討人類對AI信任程度 - 明報升學網

人工智能時代新挑戰
城大學者探討人類對AI信任程度

隨着近年社會發展,不論日常工作、消遣娛樂,人工智能(AI)技術的應用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為研究AI對社會帶來的影響,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副教授黃冠雄以「大眾對AI的接受及相信程度」為題進行研究,探討AI對人類的影響,以及人類與機器的關係。

黃冠雄教授期望通過研究,探討AI如何對人類行為造成影響,以及大眾是否信任AI。
黃冠雄教授期望通過研究,探討AI如何對人類行為造成影響,以及大眾是否信任AI。

AI用途廣泛 傳播應用四大角色

早在3年前,黃教授已進行與AI發展相關的學術研究。她曾閱讀一篇現代電腦科學之父艾倫.圖靈(Alan Turing)所撰寫的文章,內容提及「機器能否像人類一樣思考?」的問題,並從中得到啟發,黃教授開始構想AI如何對人類行為造成影響,以及大眾是否信任AI。

黃教授的研究旨在探討AI科技及工具對社會產生的勸服效果。她指,AI屬於一種勸服科技(persuasive technology),可改變使用者的行為。黃教授透過意見調查、實驗等方法研究,並在傳播學層面上,將AI應用分為4種不同角色,包括Content creator(內容創作者)、Curator(策劃者)、Contemplator(思考者)和Converser(對話者)。

「內容創作者」AI可以生成文字、圖像、影片等內容,例如ChatGPT;「策劃者」AI幫助人們篩選信息,例如在社交媒體上過濾仇恨言論或假信息;「思考者」AI為使用者提供建議及評價,例如電子醫生、電子工作面試;「對話者」AI以人工客服方式,與真實用戶進行對話,例如很多銀行及商業機構所採用的Chatbot。黃教授表示,隨着AI功能發展愈來愈完善,現時AI工具可同時應用2至3個功能,例如AI能夠生成不同的傳播內容,同時也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建議。

AI可利用人工客服方式,與真實用戶進行對話,例如現時不少銀行及商業機構所採用的Chatbot。
AI可利用人工客服方式,與真實用戶進行對話,例如現時不少銀行及商業機構所採用的Chatbot。

涉及決策問題 較信任真實醫生記者

隨着科技發展,AI在交通、娛樂、家居等方面的應用愈來愈普及,為大眾生活帶來更多便利。黃教授表示:「人們接觸AI的機會不斷增加,從而有助提升大眾對AI的接受程度。」據研究顯示,在不同AI應用場景下,使用者對於AI的接受及信任程度也有不同。大部分使用者認同AI可取代人類擔任部分工作,但當涉及重要決策時,人們對AI的信任程度下降,反饋也較為負面。黃教授舉例,對比AI醫生與真實醫生,使用者認為人類醫生作出的醫學診斷更加可信。又如在進行工作面試時,使用者較信服真實面試官所作出的決定。

另一方面,雖然AI生成文本技術日趨成熟,大眾仍然認為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撰寫的報道更真實可信。研究發現,當新聞資訊涉及社會、政治等內容,需要批判性分析及思考時,民眾會較信任真實記者筆下的報道,可見大眾仍認同記者有社會「守門人」的專業把關責任。然而,在比較新聞可讀性、內容質量方面,大眾認為AI與真實記者撰寫的新聞內容差異不大。研究發現,若媒體提升透明度,向公眾透露AI生成新聞內容的過程及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使用者對AI生成工具的信任。

儘管AI技術不斷進步,但大眾仍然信任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認為真實記者撰寫的報道更加可信。
儘管AI技術不斷進步,但大眾仍然信任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認為真實記者撰寫的報道更加可信。

接受程度受不同因素影響

研究同時發現,使用者對於AI的接受程度會受到地區、文化、性別、年齡等因素影響。此外,該研究也指出,目前大眾對AI仍存有三大顧慮:(一)AI取代部分工作崗位;(二)AI收集數據涉及私隱問題;(三)AI或會存在偏見。黃教授解釋,由於AI初步的程式需要經人類設定,因此在建立及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或會產生人為的偏誤。

踏入AI時代,人們日常生活充斥着AI,網絡不時流傳生成式的AI影片,包括惡意修改內容、捏造假信息等,普遍民眾難以分辨真偽。黃教授指,AI生成式工具欠缺邏輯判斷能力,若用作決定或判斷,或有機會引發爭議,因此使用者需要有識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她也建議,大眾應對AI持正面態度,學習正確運用AI工具,幫助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質素。

她表示,AI技術不斷進步,未來會出現更多各式各樣的工具,使用者需要了解更多AI工具知識,並提升媒體素養,懂得辨別正確的資訊。黃教授認為:「當人類與AI互動愈來愈多,便會逐漸提升信任程度。相信在若干年後,人類不會把AI當作機器,而是將其視作為一個工作夥伴和助手。」

相關文章︰
城大研究在港少數族裔兒童及青年 正視南亞裔權益
城大學者從藝術品中動物形象 看清代與環球聯繫
城大推動口述影像發展 讓視障人士聽見世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