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學者從藝術品中動物形象看清代與環球聯繫 - 明報升學網

城大學者從藝術品中動物形象
看清代與環球聯繫

清代對外貿易與交往頻繁,不但可從一般商品的交易中看到,更可以從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形象得到啟示,揭示歷史的另一面。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王廉明研究清代全球動物史,將藝術作品中呈現的動物形象,連繫到歷史和文化,以嶄新的全球史角度,審視清代國家地位和環球聯繫。

王廉明教授是研究藝術史的跨文化及跨學科專家,一直致力研究中西美術交流、歐洲文化和亞洲文化之間的交融關係,而中國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形象是他近年其中一個專注研究的課題。王教授認為文化藝術與歷史息息相關,研究時應該循全球文化、歷史和經濟的角度去看不同的藝術品:「我們談論一件藝術品時,很多時候集中討論美學和表達形式,但我認為可以更深入一點去理解作品背後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背景。」他選擇從自己喜愛的「動物」題目入手,研究牠們在近代中國藝術作品中所呈現的形象。

王廉明教授擅長從藝術史角度,研究清代國家地位和環球聯繫。
王廉明教授擅長從藝術史角度,研究清代國家地位和環球聯繫。

圓明園「養雀籠」之謎

中國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形象往往隱含着一些寓意,透過研究它們有助我們了解歷史發展的經緯。其中,大象、翠鳥和孔雀常見於近代中國藝術作品,無論是畫作、貼落(即紙質牆紙)或飾物都可找到牠們的身影。王教授認為藝術作品與時代背景扣連,反映出當時的文化歷史。例如清代圓明園收藏了許多以動物為題的藝術品,較為著名的有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儘管圓明園已燒毀,但王教授從清代流傳下來的畫作和文獻,留意到西洋樓第二期工程入口處出現了飼養孔雀的「養雀籠」,王教授翻查史料及仔細觀察圓明園的總體佈局,嘗試還原圓明園「養雀籠」所在的歷史脈絡和緣由。

「孔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屬於本土動物,清廷飼養的孔雀都是通過新疆哈密朝貢被運到北京,而牠們的真正來源則很可能是來自中亞種群。」王教授指,朝貢是當時鄰近國家與清廷交往的渠道,也可算是貿易的一種,從中顯示清代的貿易路線和文化交流相當蓬勃。圓明園當時是清廷接待屬國及番邦使節之地,王教授對照清代供奉內廷畫家丁觀鵬之《極樂世界圖》,認為乾隆安排「養雀籠」在西洋樓入口跟《佛說觀無量壽經》中蓮池、孔雀及共命鳥的景觀類似,將西洋噴泉和園藝景觀轉化為經文中所提及的西方極樂世界,其中著名的海晏堂及其堂前的十二獸首噴泉即被看作佛教十六觀中的「水觀」,成為觀想中的海市蜃樓。王教授形容,單純從藝術史或作品的藝術成分難以看出關連,必須以全球史的視角,透過不同的史料和文獻,從宏觀角度了解歷史。

城大學者從藝術品中動物形象<br/>看清代與環球聯繫

城大學者從藝術品中動物形象<br/>看清代與環球聯繫

對比敦煌莫高窟431窟「觀水」壁畫局部(上)和清代丁觀鵬所繪的《極樂世界圖軸》(中)(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亦因「仙鳥」孔雀的出現,可以看出圓明園西洋噴水池(下)(來源:伊蘭泰等,《圓明園西洋樓二十景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象徵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而非單純的西洋建築。
對比敦煌莫高窟431窟「觀水」壁畫局部(上)和清代丁觀鵬所繪的《極樂世界圖軸》(中)(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亦因「仙鳥」孔雀的出現,可以看出圓明園西洋噴水池(下)(來源:伊蘭泰等,《圓明園西洋樓二十景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象徵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而非單純的西洋建築。

大象進貢圖實為內宣工具

動物於清代作為海外貢品,亦包括大象。王教授調查歷史資料,留意到雍正年間雲南、老撾等地曾持續派遣大象使團到清廷朝貢的歷史。當時許多大象挨得過長途跋涉,卻適應不了北京的天氣而很快死亡。然而,進貢大象此活動卻沒有停止,王教授認為這很大機會是清廷及地方官員的計劃:「當時『太平有象』為一祥瑞,大象有着和平的象徵,從一些清朝的文件看來,很可能是雲南總督假借老撾國名義向清廷進貢大象,宣揚清代改土歸流的『成功』,並向百姓營造盛世的面貌。」王教授在研究有關課題時,除了以文本資料作考據,更應用數碼人文技術,以地理信息系統作輔助,將文本中有關大象進貢的路線圖在地圖上呈現出來,並顯示出當時大象運送的速度、距離和路線。

點翠工藝促進清廷對外聯繫

清代的貿易和環球聯繫亦可見於其他的手工藝飾物之中,如乾隆年間極其盛行的點翠工藝就顯示了當時中國與周邊的東南亞國家關係密切,貿易頻繁。點翠是中國傳統金屬加工技藝,利用翠鳥羽毛鑲嵌在金屬底座上製成的首飾和工藝品。由於製作時只能活捉翠鳥,從其身上拔出左右翅膀的10根羽毛及尾部8根羽毛,動輒要用上數十隻翠鳥才能製成一件飾物。因此中國境內的翠鳥在明清兩代年間近乎絕跡,需要從東南亞各地輸入,間接促進清廷與這些地區的交往。

王廉明教授認為清廷建構及擴張其帝國的過程中,動物也付上了死傷代價,從中可見君主如何看待自身政權,而藝術、文化及歷史全都有關連,所以全球史的跨學科知識尤為重要。王教授還提到在教研上利用人工智能加強辨識古文字,例如密詔,協助分析和發掘更多資料作研究之用。他指出,國外已有學者利用人工智能協助辨識古埃及文字,希望日後能在亞洲區內應用。面對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王教授認為雖然人工智能可協助我們分析和簡化大量繁瑣的資料,但仍然需要人類分析和理解才可得出結論。王教授將會繼續以科技輔助研究不同動物材料,例如珊瑚、貝殼(螺鈿工藝)在東亞地中海的貿易及文化聯繫。

點翠是中國傳統金屬加工技藝,於明清兩代興盛,利用翠鳥羽毛鑲嵌在金屬底座上制成的首飾和工藝品。(圖為清乾隆點翠火珠,1781年:台北故宮博物院)
點翠是中國傳統金屬加工技藝,於明清兩代興盛,利用翠鳥羽毛鑲嵌在金屬底座上制成的首飾和工藝品。(圖為清乾隆點翠火珠,1781年:台北故宮博物院)

相關文章︰
城大研究在港少數族裔兒童及青年 正視南亞裔權益
人工智能時代新挑戰 城大學者探討人類對AI信任程度
城大推動口述影像發展 讓視障人士聽見世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