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環境與個人健康息息相關,香港人口稠密,大廈林立,環境擠迫,自然特別容易傳染疾病。原來居住環境因素對於因身體老化而引發的疾病,例如認知障礙症,同時有着深遠的影響。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助理教授何鴻澤自2016年起,走訪本地十多條公共屋邨,實地考察邨內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的生活情況,了解邨內活動空間,以至周邊生活配套設施對他們有何影響,從中思考如何通過完善城市規劃,應對人口日漸高齡化的社會。
何教授是人口健康科學家,擅長研究城市衞生與空間/環境流行病學。他表示,許多人對患病只着眼於藥物或治療方面,往往忽略環境因素對病情的影響,認知障礙症正是其中例子。外國有研究發現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除了服用藥物延緩徵狀,還可通過參與社交活動,如到公園跟其他人互動,刺激腦部,減慢退化。愈多人流、愈熱鬧的環境,愈有效刺激長者腦部功能。另外,長者外出參與社交活動,對預防骨質疏鬆也有幫助。
昔日公屋設計 未能與時並進
然而,香港寸金尺土,公園等可供休憩的地方不多,特別是有數十年歷史的舊式公共屋邨,社交及休憩設施相當缺乏。何教授表示:「當年興建這些屋邨純粹是為了解決居住需要,並沒有考慮太多社交及休憩配套設施,更未有預視到社會人口高齡化衍生的公共健康問題。」在公屋居住的長者一般社經地位較低,溜公園往往是他們的日常主要消遣,邨內倘若缺乏休憩設施,直接影響他們出門的意欲。長者即使沒有認知障礙症,長期困在室內,缺乏活動和社交,對身體和精神健康都有影響。
城市規劃須以人為本
當然,長者亦可選擇到屋邨鄰近的社區中心活動。但根據何教授的考察,不同地區的情況存在很大差異,當中涉及城市規劃的考量。以荃灣為例,區內近年增設了許多地區康健中心,為區內長者提供醫療、社交和休憩服務。這些中心的分佈地點經過考量,遠至深井亦設有分站,方便區內不同居住地點的長者前往。此外,儘管政府近年積極提倡綠化,但並不是有綠樹環繞的環境便是適合長者活動的空間。如居住環境附近都是山坡和樹林,長者根本無法到達,這種綠化帶來的正面影響反而不及在區內興建長者徒步可達的公園或社區中心,更能讓長者有活動的機會。
另外,部分地區的公共屋邨興建在斜坡之上,鄰近雖然有公園、社區中心及醫療診所,但由於缺乏無障礙通道或便利長者出入的設施,以致他們無法輕鬆前往使用。何教授又指部分屋邨位處重建舊區,如鄰近西環邨的西營盤一帶興建了許多新型私人屋苑和迎合文青、外籍人士的酒吧、特色食肆等,長者根本不會使用這些設施。由此可見城市規劃的重要,何教授認為除了着眼經濟效益,更要從社會不同持份者的需要作考量。
完善配套 實現在家安老
「香港人口高齡化的同時,城市、樓宇和建築物也正在老化,許多社區也在重建,或等待重建。究竟社區的變化又能否追得上人口高齡化的需要?這個課題值得深思。」何教授指出,目前許多大型公共屋邨都設有公園和社區中心供居民使用,但近年出現不少俗稱「插針式」的公共屋邨,這類屋邨一般只有單幢樓宇,而且選址在「蚊型地」之上,沒有額外空間興建休憩設施。有關方面未來在城市發展和規劃上,確實需要作更周詳考慮,如增設無障礙通道和便利長者出行的設施。「社會近年提倡在家安老,要實現這個目標,社區周邊設施的配合非常關鍵,同時也要提升這些設施的使用率,這樣才能達致社區活齡化。」
何教授又指,香港跟許多鄰近的東亞城市一樣,人口稠密,居住環境擠迫,其城市規劃的經驗是很好的案例,值得其他發展中的東南亞城市研究和參考。展望未來,何教授將繼續研究城市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對象不只限於長者,而是普羅大眾,因他深信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都應該享有健康生活及平等使用社區資源的權利。
相關文章︰
城大研究在港少數族裔兒童及青年 正視南亞裔權益
城大學者從藝術品中動物形象 看清代與環球聯繫
人工智能時代新挑戰 城大學者探討人類對AI信任程度
城大推動口述影像發展 讓視障人士聽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