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露宿者生活需求及心理健康 學者促推無家者友善政策 - 明報升學網

關注露宿者生活需求及心理健康 學者促推無家者友善政策

疫情加劇貧富懸殊,本地露宿者人數有增無減,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無家者基本權益問題。據香港社會福利署數字顯示,2021至2022年期間,本地有超過1,500人登記為露宿者,數字創下10年新高。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陳紹銘博士認為,隨着露宿者人數不斷增加,本地政府現有支援服務顯然不足,不友善的驅趕行為更為露宿者的情緒及精神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關注露宿者生活需求及心理健康 學者促推無家者友善政策
陳紹銘博士希望藉研究推動政府改善無家者政策及服務

陳紹銘博士大學畢業後曾任前線社工,親身接觸不少基層市民及無家者,並一直關注香港貧窮問題。據他觀察,儘管坊間有不少非政府組織(NGO)協助無家者,但支援方面仍存在缺口。2021年,陳博士與黃洪博士與多個NGO合作,進行全港最大型的無家者人口普查活動,全面了解無家者的露宿原因、社交關係、情緒健康及經濟狀況等,希望研究數據能有助推動政府改善無家者政策及服務。

無家者感到不受尊重影響精神健康

調查當日在全港360多個地點進行觀察及訪問,估計全港當日有約1,532名無家者,並以面對面形式深入訪問了719名無家者,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因難以負擔租金而露宿,逾三成受訪者表示因失業引致,兩成受訪者受家庭問題影響。陳博士指:「每位無家者可能經歷不少失敗,或面對人生挫折,背後受多種複雜原因影響,最後才被迫露宿街頭,他們需要更多諒解,及需時慢慢振作起來。因此,該研究其中一個主要面向,就是關注無家者的生活需求及心理健康。」

調查數據顯示,逾半受訪者表示,過去兩星期內,有幾天至近乎每天覺得「不想做任何事」及「情緒低落、抑鬱或絕望」,整體有近三成受訪者的抑鬱量表總分超過3分,整體抑鬱情況令人憂慮。陳博士表示:「是次調查發現,無家者是否感到受尊重,與其情緒健康有明顯關係。若露宿者覺得受人尊重,精神健康狀況一般較良好,反之亦然。」

近年,露宿者不時遭受政府部門驅趕,社會大眾對於露宿者的印象較負面,導致不少露宿者自我形象低落。陳博士指:「相較之下,紐約、日本、台灣政府對待無家者的態度比較積極,不但主動為無家者提供支援,更會立法保障權益。例如紐約實施『先安居』(Housing First)政策,為無家者提供長期住宿,並解決個人問題及幫助他們自立。香港受土地問題等影響,目前提供的資助宿舍約200多個,僧多粥少,居住環境亦有待改善。」

除了住屋問題以外,無家者的精神健康需求也被忽略。陳博士指,社會上有不同社區組織跟進無家者個案,有提供物資支援、有為無家者爭取權益、有提供外展服務,但未必有足夠資源為無家者提供全面服務,例如為無家者提供深入的情緒支援服務;即使部分機構有提供心理輔導及精神科支援,但服務人手嚴重不足。

關注露宿者生活需求及心理健康 學者促推無家者友善政策
參與學生義工親身訪問無家者,了解他們的生活現況、社交關係、情緒健康等。

關注露宿者生活需求及心理健康 學者促推無家者友善政策

建議為女性無家者提供對應服務

陳博士也提及,近年女性無家者人數有上升趨勢,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2年女性無家者人數及比例增至16%。當中原因或是受疫情影響失業,面對經濟困難或精神健康問題而成為露宿者。他建議,政府應針對女性無家者提供對應服務,例如提供更多女性宿舍宿位,保障女性無家者的人身安全及私隱權益。

陳博士表示,不同機構正努力合作推動無家者友善政策,希望政府勿對露宿者趕盡殺絕,並能延長宿舍住宿年期,改善居住環境。此外,政府應關注無家者健康需要,加設醫社合作的隊伍,安排精神科醫護或臨牀心理學家,以外展形式向無家者提供援助服務。
近年政府實行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等政策,陳博士認為,對於露宿者而言,這些政策僅有輕微的舒緩作用,他期望政府多投放資源予社福機構,為無家者提供長遠的社區支援服務,而傳媒在報道無家者的新聞時亦應謹慎,避免醜化無家者的形象,讓無家者感到受尊重,有助他們重建人際關係及社交生活,從而有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重返社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