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與身分關係微妙 - 明報升學網

時裝與身分關係微妙

時尚潮流不僅只有設計和美感,背後還包含一些有趣元素,如文化研究強調的身分建構、時裝跟印刷及社交媒體的關係、服裝在影視與創意寫作上扮演的角色等。有國際著名學者透過時裝研究及時裝傳訊,發掘出豐富的知識寶藏,並藉教學提醒時下年輕人應如何看待潮流這件「貼地」的事情。

在人文及社會科學的領域裏,身分是個有趣但複雜的概念,有助我們跟世界聯繫和溝通。每個人均擁有多重身分,部分是與生俱來的,如成為某家族及家庭的一員,為父母的子女、某國家的公民等;部分則是隨着歲月或環境而改變的,如入學讀書成為學生、投身社會成為在職人士、結婚變成丈夫或妻子、生育下一代成為父母等。

時裝與身分關係微妙
▲Dr Anne Peirson-Smith表示,直至近20年,時裝潮流才發展成為一個不同學科的學者均認真研究的範疇,而且就這主題舉行相關學術會議。

衣著有助塑造個人身分形象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英文系助理教授Dr Anne Peirson-Smith表示,有時人們可借助外力來創造或建構身分,例如我們日常的衣著打扮。「我們透過時裝、配飾、髮型、化妝等時尚潮流,以視覺及非語言的形式與外界溝通,表達或反映我們希望成為什麼人,選擇以什麼形象呈現於人前,好讓外界理解我們的身分。」人靠衣裝,這情況於某程度上,說明了為何人們在置裝方面不惜一擲千金,目的就是為了塑造及表達自己的理想形象。

時裝界注意到身分建構的現象,於是因應由人口細分而形成的各類消費群體,向他們提供所需服裝,以助他們建構理想的身分。例如不同類型的消費者踏入時裝店,各人選購新衣的風格不盡相同,有人喜歡上班一族的正規風格,有人走公主風,有人想表達自己是龐克(punk)樂迷等。此外,有些長者喜歡透過穿著某種風格的服裝,如富有嘻哈(Hip hop)文化元素的衣服,來顯示自己仍然年輕。至於部分年輕人也想通過衣著,顯示自己與別不同。

時裝與各種媒體關係趨密切

除了身分和時裝之間存在微妙關係外,時裝跟印刷及社交媒體的關係亦值得留意。Dr Peirson-Smith說:「近20年的印刷媒體,如時裝或潮流雜誌,較過去更多介紹女性時裝品牌,報章雜誌漸多報道時裝界消息或商業新聞。那些媒體參與時裝推廣工作,反映時裝界是高增值行業,對社會的經濟發展具有貢獻。」此外,時裝跟社交媒體的聯繫也顯而易見,新世代主要從網媒、博客或網絡紅人(KOL)取得潮流資訊。

另外,服裝在影視與創意寫作中同樣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有些電影、紀錄片或電視真人秀,以某個時裝品牌、著名設計師或新進設計師作為拍攝主題;不少影視作品,以至創意寫作如文學著作,均利用服裝協助設定人物身分及性格;影視製作裏的戲服,偶有成為設計師的靈感,滲入不同品牌服裝的創作意念中。

時裝與身分關係微妙
▲Dr Anne Peirson-Smith將近年關於時裝研究及時裝傳訊的學術研究出版成書。

時裝潮流吸引不同範疇學者關注

Dr Peirson-Smith續說,從學術角度看,時裝設計學院在全球各地已出現近40年,但直至近20年,時裝潮流才發展成為一個不同學科的學者均認真研究的範疇,而且就這主題舉行相關學術會議。簡單來說,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學者固然對有關現象或議題深感興趣,就是政治學、經濟學與人文地理學的學者亦希望探討各種課題,如「時裝貿易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製衣廠有否剝削工人」、「時裝界如何提高某地方的國民生產總值」、「製衣廠多設於中國內地、越南、菲律賓或斯里蘭卡等地的原因」等。

「我由2000年起致力研究時裝課題,近年分別專注於兩大方向:關於時裝研究的方向,就是探討為何一些年輕人願意花很多時間、金錢和精力在角色扮演(Cosplay)上,當中涉及時裝身分及全球粉絲文化(粉絲即狂熱愛好者);另一 方向是時裝傳訊,分析著名設計師與品牌聯乘的現象,以及當中採用的策略。」至於未來時裝界發展的大趨勢,她相信時裝界將愈來愈看重富裕男士這群顧客,而中國內地的時裝界將日趨蓬勃。

英語課堂談時裝 靈活運用英語

Dr Peirson-Smith將多年的研究心得,應用於英文教學工作上。她指出,在課程中一邊講解時裝潮流作為文化現象,箇中涵蓋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理論,而另一邊則教授時裝界作為一個系統如何運作和與人溝通,當中包含品牌建立與廣告所起的傳訊作用。

教學模式不僅有豐富的個案研習,個人習作方面,學生須以創意寫作的形式,分享某件時裝單品改變他們生活的小故事。此外,小組習作要求學生扮演代理人,替某時裝品牌做推廣。課程安排學生透過社交媒體與在英、美兩地修讀傳訊、市場學及時裝設計的學生,進行學術和文化交流,期間有機會鍛煉英語,擴闊國際視野。
能在學術、創意和專業等方面靈活運用英文,將有利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在不同行業盡展所長。更重要是他們懂得反思資本主義及消費主義,並作出批判,當一個精明消費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