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日本「達觀世代」 了解香港年輕人 - 明報升學網

解構日本「達觀世代」 了解香港年輕人

解構日本「達觀世代」 了解香港年輕人
日本由平成進入令和年代,象徵新時代的來臨。日本在過去二十年,經濟由盛轉衰,持續不景氣,消費意欲疲弱,陷入「低欲望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他們對買車、買樓,甚至戀愛失卻興趣,有人甚至用「達觀世代」形容日本時下年輕人。多年來一直關注日本世代論的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亞洲及國際學系講師羅安碧博士表示,研究「達觀世代」現象有助了解香港的年輕一代。

 

羅安碧博士現於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亞洲及國際學系任教日語,以及日本與文化全球化。她的研究興趣廣泛,特別是研究日本教育制度與年輕人成長的關係,世代論也是她感興趣的課題之一。她表示,「達觀世代」是日本近年流行的潮語,泛指於九十年代中、後期出生並在教育改革(又稱「寬鬆教育」)下成長的年輕人。就年齡來說,他們開始踏入職場,展現與上一代相當不同的價值觀,如缺乏物欲,不想無謂花費,對戀愛欠缺興趣;在工作上,他們強調擁有私人時間的重要,不會勉強自己去「出人頭地」,不愛「出風頭」。假日時候,他們喜歡待在家中,上網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生活簡單淡泊,對買車、買樓,甚至去旅行都不感興趣,成年人稱呼這一代年輕人為「達觀世代」或「淡泊世代」。

解構日本「達觀世代」 了解香港年輕人
羅安碧博士是研究日本教育制度的專家,對於日本世代論的課題亦非常關注。

被冠上負面標籤

「達觀世代」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態度,跟傳統日本人勤奮上進、做事拼搏的形象形成強烈對比。「達觀世代」經常被上一代抨擊,甚至被標籤為不能吃苦和缺乏上進心,引發世代論的爭議。羅博士認為,除了教改之外,「達觀世代」思想和價值觀的形成,同時是受到經濟環境和父母經歷所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起飛,社會充滿向上流的機會。當時年輕一代(泡沫世代)只知道要努力讀書,考入名牌大學,畢業後努力擠進大企業,力爭上游,以高薪厚祿、買車買樓、享受優質生活為人生目標。可是,踏入平成年代初期(即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日本經濟增長放緩,經濟泡沫爆破,很多家庭因為背負沉重房貸,被迫得喘不過氣。經濟不景氣亦導致企業縮減人手,大企業終身僱用制神話破滅,裁減人手、停止請人的企業比比皆是,很多「達觀世代」的父母正是屬於這個時代(迷失世代)。踏入就職冰河期的日本,求職困難,即使有正職,也未必得到同等回報。「達觀世代」自小看著父母為房貸和工作拼搏,生活卻不快樂,不免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不想重蹈父母的覆轍。

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

羅博士指,「達觀世代」明白到即使拼命工作,也未必有出頭機會,所以欠缺事業心,採取隨心工作的態度。年輕一代不願意加班和下班後應酬,他們更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在勤奮拼搏的上一輩眼中,這群年輕人被認定為缺乏上進心。「達觀世代」生於互聯網年代,習慣使用互聯網,足不出戶亦能知天下事,所以假日喜歡待在家中,不喜歡出國旅行。由於不想步父母後塵,被房貸所拖累,「達觀世代」不願意買樓、買車,物質生活淡泊。相反,他們更重視追求精神層面的富足和幸福感。羅博士笑指﹕「『達觀世代』沒有上一代那麼喜歡飲酒和吸煙,男士放工後更會參加廚藝班,學習做甜品,跟日本傳統男士不入廚的形象截然不同。」

港日年輕人異同

「達觀世代」的形成跟日本經濟和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年輕一代缺乏向上流的機會。羅博士認為,現時香港年輕一代遇到的問題跟日本「達觀世代」有相似,亦有相異的地方。例如﹕面對樓市不斷攀升,薪酬待遇卻遠遠追不上樓價的增幅,年輕一代不想成為「樓奴」,不願意買樓「上車」,重視人文價值,例如環保、慢活等,這方面跟日本「達觀世代」相似。但香港年輕一代的國際視野相對較強,不少年輕人希望有機會體驗外國文化,無論是旅行、留學或工作,這跟日本「達觀世代」不打算出國的心態有不同。另外,近年亦有不少香港年輕一代選擇投身社會運動,追求民主自由,甚至上街抗爭,這方面跟日本「達觀世代」害怕與人衝突的個性形成對比。

令和年代剛剛開始,究竟日本未來年輕一代會朝「達觀世代」的方向發展,還是否極泰來?羅博士認為目前仍是未知之數,當「達觀世代」成家立室,生兒育女,他們的下一代受父母影響可能會延續「達觀」路線,亦有可能視父母為「反面教材」,變得積極進取,一切留待時間證明。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亞洲及國際學系

電話:+852 3442-6355

電郵:ais.enquiry@cityu.edu.hk

網址:https://www.cityu.edu.hk/ais/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