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香港文學 見證城市文學發展 - 明報升學網

細說香港文學 見證城市文學發展

聞到「文學」一詞,許多人可能已經卻步,即使能說出《紅樓夢》、《詩經》及《羅密歐與茱麗葉》等幾部世界名著,也鮮少深入了解或鑽研。其實,文學除了與語言掛鈎外,亦可與各式各樣環繞在大家身邊的事物扯上關係,「城市文學」就是其中一種能讓大家體現這種聯繫的作品類型。而大家所居住的城市——香港,亦有其獨有的「香港文學」。

細說香港文學 見證城市文學發展

城市文學,無疑是圍繞一座城市的生活點滴及當中居住的人民。要創造一座城市的文學,可透過小說、散文、詩歌,甚至戲劇形式,記錄屬於這地方的百態。城市文學與一座城市的歷史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對於多年研究香港史的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及歷史學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陳學然博士而言,香港確實擁有非常豐富及值得注意的文學遺產,包括文學傳統及文學史。過往不少作家亦通過作品細說「香港文學」,陳博士說:「陳國球教授主編的十二大卷《香港文學大系》、董啟章的《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也斯的〈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王德威的〈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都在努力地向我們講述香港有其特別且千變萬化的城市形象與歷史故事,也十分深入細膩地告訴我們香港城市的多姿多彩文學傳奇。」

文學使人反思

陳博士為工理科出身,中學時期鮮有機會接觸文學,讀大學前閱讀過的香港文學除了課本上黃國彬的〈聽陳蕾士的琴箏〉新詩外,便是西西的散文〈店鋪〉。「而我對〈店鋪〉印象尤為深刻。西西尋尋覓覓香港街道上形形色色的古老舊店鋪,抒發那些老店鋪如何被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吞噬後產生的懷舊之情(nostalgia),既讓我們體悟香港變動不居的社會文化,也讓我們看到香港街頭街尾的地景風俗曾經散發着多麼濃郁的民族蘊味。」對於中學時必讀課文,很多學生只是為讀而讀,但只要再深一層細讀文章,則能悟出大大小小的道理,有助讀者重新審視所居住的地方,空出一點自我反思的時間。大學時期轉而從文的陳博士,開始接觸不同的香港文學作品,如劉以鬯的小說《酒徒》到胡燕青的〈雙層床〉,再到近年陳智德的詩作《市場,去死吧》。這些作品深度反思香港社會生活文化,以及個人與社會出路的種種思索。他認為這些充滿濃厚感情的文學作品,有助人們反思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種種問題,可讓年輕一代對香港的事物有更深刻的看法,亦會有更多層次及角度的語言表述。

細說香港文學 見證城市文學發展
▲陳學然博士與中學資深老師兼作家陳志堅副校長(左)、殷培基老師(中)近年經常合作籌備文學創作活動,包括「城市文學獎」。

文學發展停滯不前

事實上,香港無論在社會或學界,文學創作顯然不成氣候,政府及學校投放的資源確實是微不足道。「文學創作需有空間、平台及機會,才能凝聚起人氣,吸引志同道合者走在一起共同推動。」文壇有心人呼籲了近三十年的「香港文學館」倡建方案,亦難以引起政府的興趣及資助。

陳博士又指,許多大學十分看重於著名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但鮮有國際期刊願意刊登香港文學研究,讓研究者在此領域上有所卻步。他建議大專院校的中文系或中國語文課程可多與作家合作,讓學生與文學及作者「互動」,將有利於培養學生創作興趣及讓作家本身的作品進入社會。

文壇中人致力推廣文學

如今學生接觸文學的機會少之又少,甚少細讀香港文學作品,同時缺乏創作或閱讀文學作品的主動性。不過數算下來,香港也有多樣的空間,為老中青不同世代的作家提供適合的交流平台。其一是有近三十年歷史的「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不少文學創作者都藉此踏上作家之路。此外,2006年創刊的《字花》、關夢南主持、專門面對中、小學生及社會青年的刊物(《香港小學生文藝月刊》、《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大頭菜文藝月刊》)及1985年創刊的《香港文學》等雜誌,也有助提升年輕人的閱讀及寫作水平,以至孕育本地作家並促進他們與世界各地華文作家的交流。

細說香港文學 見證城市文學發展
▲陳學然博士與數名中學校長和作家於「城市微觀」微型小說創作比賽頒獎禮合照。

陳博士也不遺餘力地推動香港文學的研究及創作,早年讀大學時參與《城大文學》的製作,後來入職城大後也擔任「城市文學節」的評審工作,近年亦聯同兩名資深中學中文教師朋友陳志堅、殷培基,主辦創作講座及工作坊,並繼2017年籌辦「城市微觀」微型小說創作比賽後,擔任今年「城市文學獎2020」總策劃,為有興趣於文學創作的學生提供與香港作家交流及學習平台,並喚起更多人關注文學創作,感染更多學生用富有情感的文學筆調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與社會文化體驗。比賽將於5月20日截稿,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試身手。

在陳博士眼中,雖然香港生活節奏緊張,但也有十分多元、豐富的都市生活面貌,更是一座充滿活力、變幻無常和高度流動性的城市,人們東來西往、南移北遷,交織出不同的精彩故事。這些人事物都值得深入觀察、細味、書寫。他希望日後學界有更多學生主動投入文學創作,繼續描繪我城的人文、歷史和文化風景。

返回頂端